之策,甚至反咬寇准“拥兵自重”。】
【寇准力不能支,终被迫默认与辽谈判。】
【赵恒令曹利用主谈,并提出“最多一百万银绢”的让步底线。】
【但寇准暗中警告:“皇上虽有言,但若你与辽方敲定数额超过三十万,我便砍你头颅!”】
【最终,曹利用进入辽营议和,敲定如下协议:】
【一、大宋与辽国以兄弟之国相称,辽圣宗年幼,尊宋真宗为兄。后世仍要沿此礼制。】
【二、以白沟河为界,辽退让瀛、莫两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53章有的尊严,是用金钱换不来的——!!(第2/2页)
【双方撤军,严禁越界滋事,边地城池保持原状,不得新建城防。】
【三、宋每年向辽输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于雄州交割,作为“助军之资”。】
【四、两国在边境设市互通商贸,促进民间往来。】
【就岁币一事,因辽急于罢战,未敢狮子大开口,最终双方约定数额为三十万。】
【史称“澶渊之盟”。】
【议和达成后,赵恒大喜,厚赏曹利用。】
【自此,宋辽之间二十余年的边患暂息,边疆重归相对稳定状态。】
【大宋因之减轻财政负担,每年三十万岁币远低于兵事开销。】
【而朝廷财政得以喘息,兵民亦得以休养生息。】
站在当时的角度看,澶渊之盟对宋辽两方而言,皆有得失。
大宋得以以极小代价终结战火、节省大量军费,辽国则借此重挽颜面,稳定朝局。
辽太后在连战失利之下促成和议,既稳住辽国局势,也巩固了自身权威。
然而,这场看似“划算”的和平,带来的后果却极其深远!
自此之后,北宋诸帝渐失战志,军备日趋废弛。
百年无战,使得宋辽两国军事体制严重松懈,最终双双败于女真人所建金国之手!
……
大秦!
嬴政合卷微皱眉头:
“宋真宗竟然就这么轻易退让了?”
议和本不算奇事,若换作自己,或许也会议和,但绝不会如此之轻!
哪怕是借势拿回几座边城也好,总不能毫无寸进便划定国界!
赵恒却连燕云十六州都只字未提,反倒将其彻底拱手交予辽国。
“真是糊涂至极!”
始皇怒斥一声。
扶苏听罢,略感困惑,沉吟片刻开口道:
“父皇所言虽有道理。”
“但儿臣以为,三十万岁币换三千万军费,边境得以安宁,这也算是利国之举吧?”
“若能用金帛换来和平,也未尝不可。”
扶苏的想法其实也代表了不少温和派臣子的看法。
战争是烧钱机器,用小额岁币换巨额支出,那就是买卖划算。
始皇听罢,轻叹一声,目光深沉地看着他:“你太年轻了。”
“你只看见账面上的银两,却忽略了天下人心。”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