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如此流传下去,君威安在?纲常(2 / 3)

p;  一声长叹,沉重而无奈。

    他放下书卷,手指轻敲案几,声音低沉,回荡在空寂的宫殿里。

    侍立一旁的内侍连大气都不敢出,只悄悄将冷茶换成新的。

    刘备环顾殿中,那尊从徐州带来的青铜鼎,那幅隆中对手卷,那盏陪伴多年的油灯,每一物都带着旧日漂泊的印记。

    他忆起织席贩履的贫寒,忆起涿郡结义的豪情,忆起寄人篱下的忍辱——

    那些岁月让他深知,贫穷并不可耻,可“失了尊严”,便不配称人。

    “乱世之中,谁不受苦?”

    “可尊严二字,不可抛。”

    他喃喃道,语气里透出沙哑的执拗,“若太祖真有此事,岂不辱没天下君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61章如此流传下去,君威安在?纲常何存?!(第2/2页)

    这时,诸葛亮执扇入殿,见刘备神色凝重,便已明白几分。

    “陛下,臣闻天幕又显奇文,特来相询。”

    刘备叹道:“孔明,你看,这天幕竟敢污蔑明太祖。”

    “创业之难,吾辈皆知,可再难也当守气节。”

    诸葛亮轻摇羽扇,沉声道:

    “成大事者必有志节,明太祖能开万世基业,又岂会行那苟且之事?”

    “此言,多半是后人妄诞。”

    刘备颔首,语气坚定:

    “是啊,我当年受制曹操,虽如囚笼,却未曾失志。”

    “太祖若真似天幕所言,天下群雄岂肯心悦诚服?”

    诸葛亮叹息:“后世小人,总喜编排伟人。越是高者,越受诋毁。”

    刘备眸色深远:“忠义与尊严,是我毕生信条。”

    “昔救孔融,非为私情,只敬其气节;长坂坡不舍百姓,只因民心系国本。”

    “太祖若真如天幕所说,史书怎会称颂其仁政与威名?”

    “陛下明见。”

    诸葛亮拱手:

    “此等野史,传之不足信,日久自散。”

    刘备起身,立于窗前,风过桂树,沙沙作响。

    “孔明,若有一日,此事传世,我必为太祖正名。尊严之事,不可被污。”

    桂叶轻颤,仿佛应和着他的话。

    ……

    贞观时期!

    贞观殿内,檀香翻腾,却掩不住肃杀的气息。

    李世民端坐龙椅,玄袍垂地,眼神冷峻如霜。

    天幕上那行字映入眼帘,他只觉胸口一窒。

    那日天幕曾污蔑他出征高句丽时“投降求饶:

    ”如今又编排明太祖之丑闻,简直是公然挑衅帝王的尊严。

    “砰——!”

    龙案被他重重一拍,墨汁四溅,在奏章上开出一团团乌云。

    “这天幕,愈发放肆!”

    他咬牙低吼,声音如雷。

    殿内侍者噤若寒蝉,纷纷跪地。

    长孙无忌与房玄龄匆匆入殿,目睹这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