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王维与王缙:盛唐双璧的手足情(2 / 5)

要怎么样”,而是“咱们要怎么样”。

    安史之乱:他陷贼中写“凝碧池”表忠心,他在前线打仗换他一条命

    谁也没想到,一场安史之乱,把兄弟俩的人生掀了个底朝天,也把他们的兄弟情,结成了“生死之交”。

    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的叛军攻破长安,唐玄宗带着杨贵妃、杨国忠一路逃到四川,好多官员没来得及跑,被叛军抓了,王维就是其中一个。叛军想拉拢他,让他当伪官——要是答应,以后唐军收复长安,就是“叛国贼”;要是不答应,当场就可能掉脑袋。

    王维急得睡不着觉,他不想当叛徒,又不能死——他还没见到弟弟王缙,还没跟他说上一句话。没办法,他只能先“假意顺从”,暗地里却在找机会表忠心。

    有一次,安禄山在凝碧池办宴会,逼着唐朝的乐工奏乐,王维听着熟悉的曲子,想起长安的繁华,又想起沦陷的国土,偷偷写了首《凝碧池》: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这首诗没敢给任何人看,他藏在袖子里,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活着,把这首诗交给朝廷,证明我没忘本。”

    而这时候的王缙,正在太原跟叛军拼命。他当时是太原少尹,跟着节度使李光弼守太原。叛军来势汹汹,兵力是唐军的好几倍,城里的人都慌了,王缙没慌——他知道哥哥还在长安,他必须打赢,必须早点收复长安,才能救哥哥。

    他帮李光弼出主意:挖地道偷袭叛军大营,用稻草人假装士兵迷惑敌人,还组织老百姓一起守城。就这么凭着“不要命”的劲头,他们硬是用少数兵力挡住了叛军的进攻,还打了好几个胜仗,为唐军收复长安争取了时间。史书记载,这场太原保卫战,“斩首万余级,捕虏千余人”,王缙的战功,全天下都知道。

    终于,唐军收复了长安,接下来就是清算“伪官”——王维被抓了起来,关进大牢,等着判死刑。消息传到王缙耳朵里,他当时正在前线,二话不说就跟李光弼请假,快马加鞭赶回长安。

    一到长安,他没回家,直接就去见唐肃宗,“扑通”一声跪下,磕了个头,说:“陛下,我哥哥王维是被叛军逼着当官的,他心里一直向着唐朝,还写了诗明志。要是陛下要治他的罪,我愿意把我的官辞了,换我哥哥一条命!”

    说着,他从怀里掏出王维写的《凝碧池》,递给肃宗。肃宗读完诗,又看看跪在地上的王缙——这个刚立了大功的将军,为了哥哥,连自己的前程都不要了。肃宗被打动了,叹了口气说:“你哥哥有忠心,你又这么重情义,朕就免了他的死罪吧。”

    就这么着,王维捡回一条命,被降了官,从原来的给事中,变成了太子中允。出狱那天,王维站在牢门口,看见王缙穿着军装,风尘仆仆地等着他,眼圈一下子就红了。王缙走过去,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哥,没事了,以后有我呢。”

    那时候的王维,已经快五十岁了,经历了战乱、被俘、生死考验,在弟弟面前,还是像个受了委屈的孩子。他后来在给朋友的信里写:“乱后逢缙,如再生焉”——战乱后见到王缙,就像重新活了一次。

    是啊,在生死关头,能有人愿意用前途换你的命,这样的兄弟,这辈子能遇到一个,就够了。

    仕途起伏:他为见弟弟辞官,他凭本事当宰相,兄弟俩从来都是“彼此的靠山”

    安史之乱后,唐朝元气大伤,王维和王缙的仕途,却意外地“顺”了起来——不是靠关系,是靠真本事,更是靠彼此的“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