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的年轻人——比如刚毕业的设计师、作家、音乐人,他们像刘希夷一样,有满肚子的“创意”和“理想”,一进入社会,就会遇到“抢创意”“压工资”“被前辈欺负”的事。这时候,要是他们有足够的“韧性”,知道怎么争取自己的权益,怎么保护自己的作品,就能在坚持理想的同时,好好活下去;要是像刘希夷那样,只有才华没有韧性,要么被现实打败,要么像他一样,连展示才华的机会都没了。
所以刘希夷的故事,不只是一个“古代诗人的悲剧”,更是一个提醒:天赋是宝藏,但守护宝藏的,得是一颗强大的心。
现在读“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可能会比以前多一层感受——原来这句诗背后,藏着这么一个让人叹惋的故事。
刘希夷虽然活了29岁,留下了几十首诗,但他的才华,还是穿越了千年,走到了我们面前。比如现在有人拍古装剧,写关于“离别”“时光”的剧情,还会引用他的诗;有人在朋友圈发“又是一年花开时,身边人却换了一批”,其实也是在说他诗里的道理。
他就像一颗“短暂却明亮”的星,虽然只亮了一会儿,但光却一直没有息灭。而且他的故事,也让我们学会了两件事:
一是“珍惜才华,更要珍惜自己”。有才华是好事,但不能因为有才华就忽略了现实的危险,该保护自己的时候,一定要硬气;该求助的时候,别不好意思。毕竟只有好好活着,才华才能有机会发光。
二是“欣赏天赋,更要理解脆弱”。当我们看到别人有才华的时候,别只羡慕“他好厉害”,也要想想,他是不是也有自己的“软肋”?比如看到一个厉害的年轻人,别只催他“再努力点”,也可以问问他“要不要帮忙”。有时候,一句关心,一个支持,就能帮一个“刘希夷”躲过悲剧。
再回到洛阳的春天——千年前,刘希夷在洛阳的院子里,看着桃李花开,写下了“年年岁岁花相似”;千年后,洛阳的花还在开,我们还在念他的诗。虽然他早就不在了,但他的诗,他的故事,还有他带给我们的思考,会像那些每年都开的花一样,一直流传下去。
这大概就是天才的“永恒”吧——不是活得多久,而是他留下的东西,能让每一个后来人,都能想起他,都能从他的故事里,找到一点属于自己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