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韦应物:诗里藏着半辈子忏悔(4 / 4)

    “深夜竹亭雪,孤灯案上书。不遇无为化,谁复得闲如。”

    意思是“深夜竹亭下雪,孤灯照着桌上的书,要是没经历过那些事,我怎么能有现在的闲静呢”。这句话,道尽了他的人生——正是因为经历过少年荒唐、乱世落魄、自我反省,他才终于得到了“闲静”,这种闲静,是救赎后的平静,是看透人生后的淡然。

    公元791年,韦应物在苏州去世,享年60岁。他死后,百姓们自发地去送他,有的人哭着说:“韦使君走了,以后谁来帮我们啊?”

    他的书房里,放着两摞诗稿:一摞是《逢杨开府》这样的忏悔诗,字迹潦草,带着眼泪的痕迹;另一摞是《滁州西涧》《寄李儋元锡》这样的山水诗、民生诗,字迹工整,透着平静。

    这两摞诗稿,就是他一辈子的“自我救赎史”——从一个“恶少”,到一个“诗人”,再到一个“好官”,他用了一辈子的时间,去弥补少年时的错,去救赎自己的人生。

    有人说,韦应物是“幸运”的,因为安史之乱虽然毁了他的少年生活,却也逼他醒了过来;可也有人说,他的“幸运”,是自己挣来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在落魄后反省自己,不是每个人都能把忏悔变成行动,不是每个人都能从“恶少”变成“诗人”。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错了不可怕,可怕的是永远不认错,永远不改错。少年时的荒唐,像一块疤,刻在他的人生里,可他没有遮住这块疤,而是把它揭开,看着它,反思它,最后用行动把它变成了“人生的勋章”——证明自己曾经错了,现在改了,并且活得更好了。

    现在读起韦应物的诗,读“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我们会觉得“哦,他以前是这样的人”;读“邑有流亡愧俸钱”,我们会觉得“哦,他现在是这样的人”;读“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我们会觉得“哦,他终于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韦应物的一辈子,就是一场“自我救赎”的修行——从荒唐到清醒,从忏悔到行动,从恶少到诗人。他用自己的人生告诉我们:不管你以前有多不堪,你愿意反省,愿意改变,愿意用行动去弥补,就能活成更好的自己。

    就像他院子里的菊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不管去年的冬天有多冷,今年的春天,它还是会努力地发芽、开花——因为它知道,过去的寒冷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现在要好好地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