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杜牧:晚唐诗坛最“俊爽”的光(3 / 4)

,特别亮眼。

    再看《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写江南春天,画面感绝了——千里之外都是黄莺叫,绿树红花相映,水边的村子、山上的城郭,酒旗在风里飘;还有南朝留下的几百座寺庙,在烟雨中若隐若现。读着这首诗,就像打开了一幅江南春画,连风的味道、雨的湿气都能感觉到。

    杜牧不只是写春景。“南朝四百八十寺”是有说法的——南朝的皇帝信佛,建了好多寺庙,花了好多钱,最后国家还是亡了。他写这个,是在提醒晚唐的皇帝:别学南朝,光靠信佛、盖寺庙没用,得好好治理国家,不然再美的风景,也保不住。

    杜牧的写景诗,从来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他的景里,有他的心情,有他的想法,还有他对国家的关心。这种“景中有情、情中有思”的写法,让他的写景诗比一般的“风景照”有深度多了。

    《阿房宫赋》:一篇古文,骂醒晚唐的“糊涂蛋”

    除了诗,杜牧的古文也厉害,最有名的就是《阿房宫赋》。这篇文章不光是千古名篇,还是杜牧“借古讽今”的“升级版”——他写秦朝的阿房宫,其实是在骂晚唐的统治者,一点都不绕弯子,骂得又狠又有文采。

    阿房宫是秦始皇建的,据说大得能住几万人,里面的柱子比树粗,宫里的珍宝堆成山,宫女多到“渭流涨腻,弃脂水也”(渭水都因为宫女倒的胭脂水变浑浊了)。杜牧写这些,不是为了“炫耀”阿房宫多奢华,是为了说:“秦始皇这么浪费,这么欺负百姓,最后秦朝才亡了!”

    然后他笔锋一转,直接对准晚唐:“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翻译过来就是:“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灭秦朝的是秦朝自己,不是天下人!要是六国好好对待百姓,就能抵抗秦国;要是秦朝好好对待百姓,就能传好多代,谁能灭了它?”

    这话多狠!晚唐的皇帝天天盖宫殿、乱花钱,跟秦始皇一样浪费,杜牧就是在说:“你们再这么折腾,就跟秦朝一个下场!”

    更厉害的是,《阿房宫赋》不光有“骂”,还有“劝”。最后一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后来的人只知道为秦朝的灭亡悲哀,却不吸取教训,将来也会有更后来的人,为他们的灭亡悲哀。这话就像一记耳光,狠狠打在晚唐统治者的脸上。

    这篇文章为啥能成千古名篇?因为它不光辞藻华丽(比如“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还特别有力量——没有空讲道理,全是用阿房宫的奢华和秦朝的灭亡做例子,让你一看就懂,一懂就怕。据说后来唐敬宗看了这篇文章,都吓得不敢再随便盖宫殿了,你说它的影响力多大!

    诗风“俊爽峭健”:杜牧的诗,为啥读着就“痛快”?

    聊了这么多,得说说杜牧的诗风——“俊爽峭健”。这四个字听起来有点绕,其实就是说他的诗:豪放不啰嗦,细腻不矫情,有劲儿还不生硬,读着特别“痛快”。

    “俊爽”就是“清爽、利落”。杜牧写诗不堆华丽的词藻,不搞复杂的格律,有话直说。比如《泊秦淮》,四句诗,没一个生僻字,却把“晚唐统治者享乐误国”的意思说透了;《赤壁》的“东风不与周郎便”,一句话就开了个历史脑洞,清爽又有趣。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