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韩愈:敢骂皇帝的硬骨头(2 / 5)

nbsp;  韩愈当时任监察御史,负责监察百官、体察民情。他骑着马跑遍了关中的村子,看见的全是惨状:有老婆婆抱着饿死的孙子哭,有汉子躺在地上奄奄一息,有姑娘因为交不起税,被李实的人拉走卖了。

    他回到长安,气得饭都吃不下,连夜写了《论天旱人饥状》,把百姓的惨状、李实的恶行,一笔一笔记下来,最后请求皇帝“减免赋税,严惩李实”。

    “大人,这状纸递上去,李实肯定会报复您的!”下属劝他。

    韩愈把笔一摔:“报复我怕啥?百姓都快死了,我要是不管,还配当这个监察御史吗?”

    第二天一早,他就把状纸递了上去。唐德宗看了,一开始还挺生气,想治李实的罪,李实就在皇帝面前哭哭啼啼,反咬一口,说韩愈“造谣惑众,离间君臣关系”。

    德宗被李实哄住了,当场就拍了桌子:“韩愈胆大包天!贬!贬到连州阳山当县令!”

    阳山在哪?在现在的广东清远,当时是荒蛮之地,山高路远,瘴气重,根本不是人待的地方。韩愈接到贬谪令的时候,正在家里给学生讲课,听到消息,学生们都哭了:“老师,您别走!我们去给您求情!”

    韩愈笑着摸了摸学生的头:“没事,阳山也是百姓待的地方,我去了,照样能为百姓做事。”

    他收拾了简单的行囊,还是那只旧书箱,里面装着《论语》和自己写的文章,独自一人踏上了去阳山的路。路上走了两个多月,翻过高山,涉过险滩,好几次差点掉进江里,终于到了阳山。

    阳山的条件比他想的还差:县衙是破破烂烂的土房,里面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连床都是漏的;百姓们大多是少数民族,听不懂中原话,还迷信鬼神,生病了不看大夫,就请巫师跳大神;地里的庄稼长得稀稀拉拉,百姓们日子过得苦巴巴的。

    韩愈没抱怨,放下行囊就开始干活。他先学当地的方言,跟百姓们聊天,了解他们的难处;然后带头开垦荒地,教百姓种水稻、种蔬菜;百姓生病了,他就从书箱里翻出医书,学着给人看病;他还在县衙里办了个学堂,教百姓读书写字,告诉他们“鬼神不可信,读书能改变命运”。

    有一回,一个老婆婆的孙子生病了,巫师说“是鬼神发怒,要杀了孩子祭祀”,老婆婆哭着准备把孩子交出去。韩愈听说了,赶紧跑过去,抢过孩子,给孩子喂了药,又跟老婆婆说“鬼神是假的,药才是真的”。几天后,孩子好了,老婆婆跪在韩愈面前,磕着头说:“韩大人,您是活菩萨啊!”

    在阳山的几年,韩愈把一个荒蛮的小县,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们都爱戴他,说“韩县令是个好官”。后来有人问他:“被贬到这么苦的地方,你不恨吗?”他笑着说:“恨啥?能为百姓做事,在哪儿都一样。”

    第二次贬谪:敢骂皇帝迎佛骨,“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韩愈从阳山回来后,仕途稍微顺了点,当过国子博士、刑部侍郎,他那“硬骨头”脾气一点没改——遇见不对的事,还是要管,哪怕对方是皇帝。

    元和十四年(819年),唐宪宗迷上了佛骨——据说这佛骨是释迦牟尼的指骨,从法门寺迎到长安,宪宗要亲自迎接,还要在宫里供奉三天,再送到各寺庙巡游。一时间,长安城里掀起了“迎佛骨热”:百姓们纷纷捐钱捐物,有的甚至把房子卖了,就为了“瞻仰佛骨,求佛祖保佑”;官员们也跟着起哄,天天上奏章,说“陛下迎佛骨,是天下之福”。

    韩愈一看,急了——这佛骨迎进来,百姓们抛家舍业,国家财政也得亏空,这不是误国误民吗?他连夜写了《论佛骨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