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鬼才的锦囊:李贺诗里的炼金炉(3 / 3)

,浇人间的块垒。

    就像那首《金铜仙人辞汉歌》,是他在长安看到汉武帝的金铜仙人被拆走时写的。那天他站在宫墙下,看着工匠们用绳子绑着金铜仙人的手脚,仙人脸上的铜绿被风吹得簌簌往下掉,像在掉眼泪。他想起玉阳山道士说的“万物有灵”,想起自己“唐诸王孙”的身份,想起科举失利的委屈,心里像被堵住了。

    回到客栈,他铺开纸,笔尖蘸着墨,却迟迟不敢落下。直到窗外的月亮升起来,洒在桌上的砚台上,他才写下第一句: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他把汉武帝写成“秋风客”,把金铜仙人写成“携盘独出月荒凉”的孤独者,最后那句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既是写仙人的离别,也是写自己的漂泊,写王朝的兴衰,写所有抓不住的永恒。

    有人说他的诗里全是“鬼气”,只有他自己知道,那些鬼气里藏着的,是对人间的爱。就像他在玉阳山看见的云海,看着像仙境,可云下面,还是昌谷的炊烟,还是娘熬的粟米粥,还是那些让他欢喜让他疼的人间烟火。他把道教的想象当成翅膀,飞过高山,飞过云海,可最终,还是要落回人间的泥土里,因为那里有他要写的诗,有他要呕出的心。

    二十七岁那年,他把装满诗稿的锦囊交给沈子明时,虚弱得连话都说不清了。沈子明打开锦囊,看见里面除了诗稿,还有一片干枯的杜鹃花瓣,那是他十七岁在玉阳山摘的,花瓣上还沾着当年的墨点。沈子明知道,这片花瓣里,藏着李贺一辈子的诗心,藏着那个骑驴觅句的少年,藏着那个把人间烟火熬成诗的鬼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