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急得直哭。白居易知道了,就跑回家,把母亲给他攒的买纸笔的钱(其实是父亲偶尔给的零花钱)拿出来,送给湘灵家,请大夫。湘灵的娘握着白居易的手,说:“你真是个好孩子,将来一定有出息。”
湘灵和她家人的生活,成了白居易最早的创作灵感。他写过湘灵喂猪的样子:
“湘灵喂猪食,猪儿哼唧唧。
一勺又一勺,盼它长得肥。”
写过湘灵爹种地的辛苦:
“农夫日当午,汗湿田中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后来这句被他写进了《悯农》的草稿里)
这些小诗,没有华丽的词藻,全是家常话,全是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可正是这些小诗,让白居易明白:诗歌不是写给当官的看的,不是写给文人雅士看的,是写给老百姓看的,是用来记录他们的苦、他们的乐、他们的生活的。
后来,白居易离开符离去长安赶考,临走前,湘灵送了他一双自己做的布鞋,说:“你路上穿,别冻着脚。到了长安,要记得写老百姓的事,就像你以前写的那样。”白居易接过布鞋,点了点头,说:“我会的,我一定不会忘。”
这双布鞋,白居易穿了很多年;湘灵和她家人的故事,他记了一辈子。后来他写《长恨歌》《琵琶行》,里面有很多底层人物的影子,其实都离不开少年时在符离,湘灵带给她的那些关于“百姓生活”的记忆。
《赋得古原草送别》:野草里的韧劲,震动长安文坛
在符离的日子,白居易一边跟着母亲苦读,一边写老百姓的小诗,诗才慢慢被人知道。到了16岁那年,父亲觉得他该去长安见见世面,考考功名,就凑了点钱,让他去长安。
临走前,白居易去了城外的古原。古原上长满了野草,风一吹,野草晃来晃去,特别有劲儿。他想起逃荒时看到的野草,想起符离田埂上的野草,想起母亲说的“野草冬天蔫了,春天还会再长”,心里有了灵感,就写了首诗,叫《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是这么写的: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最绝的——野草就算被野火烧了,根还在,春天一到,又能长得郁郁葱葱。
白居易写的哪里是野草?是底层百姓的韧劲啊!就像他们一家人,在战乱里差点活不下来,可还是熬过来了;就像湘灵家,再穷再苦,还是努力种地、生活;就像所有的老百姓,不管遇到多少灾荒、战乱,还是会顽强地活下去。
到了长安,白居易拿着这首诗,去拜见当时的名士顾况。顾况一开始没把这个十几岁的少年当回事,笑着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啊!”意思是“长安物价高,想在这儿活下去可不容易,你一个小毛孩,还想当诗人?”可当他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眼睛一下子亮了,赶紧站起来,拉着白居易的手说:“你能写出这样的诗,在长安活下去太容易了!你真是个天才!”
顾况把这首诗传给长安的文人看,大家都赞不绝口:“这孩子年纪轻轻,居然能写出这么有力量的诗!”“‘野火烧不尽’这一句,写尽了百姓的韧劲,太了不起了!”很快,《赋得古原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