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凌波”的图案,舱顶挂着米白色的幔帐,风一吹就轻轻晃。白居易坐着小轿来的时候,刘禹锡已经带着两个门生在船上等了,正指挥着仆人摆几案。
“乐天兄来了!快上船!”刘禹锡伸手去扶,白居易摆了摆手:“不用扶,我还走得动!”他踩着跳板上船,舱里已经收拾得妥妥帖帖:靠窗摆了三张紫檀木桌,桌上铺着浅绿的绫罗桌布,笔墨纸砚都用锦盒装着,旁边还放着几碟蜜饯——有杏仁、核桃,还有寒食节特有的麦芽糖。
等王起带着门生赶来,人就齐了。画舫缓缓驶离码头,船夫撑着长篙,拨开洛水的绿波,溅起的水花沾在船板上,凉丝丝的。王起站在船头,望着两岸的风光,忽然说:“今儿是上巳节,按老规矩得祓禊祈福。咱们虽在船上,也不能少了这仪式。”
说着就喊仆人端来铜盆,盆里盛着洛水,还撒了些刚摘的桃花瓣和柳丝。三人并排站在船头,刘禹锡先拿起一撮花瓣,蘸了点水,轻轻洒在白居易肩上,嘴里念:“祓除不祥,岁岁安康!”白居易也拿起柳丝,蘸水洒在王起身上:“愿君顺遂,诗酒常伴!”王起最后洒向刘禹锡:“愿咱们仨,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门生们在旁边看着,也跟着拍手,连船夫都笑着喊:“三位先生说得好!”
仪式完了,王起把笔墨纸砚挪到窗边,铺开一张素笺:“咱们今儿就以‘会昌春连宴即事’为题联句,我先抛砖引玉。”他提起笔,笔尖沾了沾墨,略一思索,写下首句:
“元年寒食日,上巳暮春天。”
白居易凑过去一看,笑着点头:“起得好!点了时辰,又有春意。我来接下句。”他想起早上出门时,看见村头的孩子们在玩鸡毬,自家花园的秋千还晃着,便提笔写下:
“鸡毬村陌暖,秋千院落妍。”
刘禹锡眼睛一亮,指着窗外掠过的柳丝和岸边的杏花:“你瞧那柳丝绕着水面,杏花映着烟霞,我接这个!”说着写下:
“柳丝牵水杏,竹影扫风烟。”
三人就这么你一句我一句,灵感像洛水的波似的涌出来。王起看见远处有牧童骑着牛过,接了“牧笛穿云里”;白居易闻着风里的花香,接了“莺声落酒边”;刘禹锡想起寒食节吃的青团,又接了“青团沾蜜露”。
门生们围着看,有个小吏赶紧拿着纸笔记录,生怕漏了一句,偶尔有人接不上的时候,大家就笑着催,舱里的笑声顺着风飘出去,引得岸边的行人都抬头往船上看。
画舫行到一处浅滩,水浅得能看见水底的鹅卵石。王起喊船夫停船:“这儿风光好,咱们上岸歇会儿,吃点东西再走!”仆人早就在岸边铺好了青毡,搬上了食盒——打开一看,里面摆着洛水刚捞的鲜鱼,清蒸着还冒着热气;有寒食节特有的麦芽糖,裹着芝麻;还有青团、酱鸭,最后端上一坛桑落酒,酒塞一拔,香气立马飘了满岸。
众人围着毡子坐下,刚要举杯,就听见不远处的村里传来吆喝声:“加油!啄它!”白居易好奇地探头:“这是干嘛呢?”刘禹锡笑着说:“准是斗鸡!咱们去瞧瞧!”
几人顺着声音走过去,村口的老槐树下围了一圈人,中间两只公鸡正斗得热闹——一只红冠白羽,爪子上还绑着细铜片;另一只黑羽金爪,脖子上的毛都竖了起来。俩鸡扑着翅膀,你啄我的冠,我挠你的腿,地上掉了好几根羽毛,围观的村民喊得嗓子都哑了,还有人拿着铜钱下注:“我押红的赢!”“我押黑的!”
白居易看得乐呵,拍着刘禹锡的胳膊:“想当年在长安,曲江池的斗鸡比这热闹多了,还有人专门给鸡穿锦袍呢!”刘禹锡点头:“可不是嘛!我在苏州的时候,也看过一次斗鸡,那鸡还会听主人的指令,比这个厉害!”王起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