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溢,却在广成子的算计之下,最终落得个被架空的悲惨下场。这无疑是对元始天尊的一种挑衅和侮辱,也让他对广成子的行为感到极为愤怒和失望。这一斩,犹如雷霆万钧,不仅斩断了古今的联系,更是将阐教订立人皇的道统彻底斩断。那大禹,本就是个野心勃勃之徒,若他仍傻乎乎地遵从“推举”之制,让阐教得以提前介入并布局,那么事情恐怕会变得极为棘手。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大禹即位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将原本自帝喾时代便不断强化的对人族国的掌控力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今,凡事几乎都只需大禹一句话便能决定。
然而,此时此刻的大禹心中却没有丝毫的快意。他亲眼目睹了舜帝的强大,与之相比,自己征服四海的壮举都显得微不足道,甚至让他感到有些羞愧。
更为糟糕的是,随着灵力的不断散失,大禹明显感觉到自己衰老的速度越来越快。仅仅才过去了几百年的时间,他便已经有了朝不保夕的危机感,仿佛下一刻就是自己的死期一般。
整个人族高层的寿命被压缩得极为厉害,这让大禹感到十分震惊和痛心。他的一些心腹好友,如今已经相继离世,而且都是因为年老体衰而亡。这让大禹深刻地认识到,时间的流逝是如此无情,生命的脆弱是如此不堪一击。
大禹开始反思舜帝的决策,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做法,让他深感忧虑。如果换作是他,恐怕绝对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然而,现实就是如此残酷,人族为了战胜妖族,付出了如此巨大的代价。
如今的人族,在失去灵力支持的妖族面前,优势愈发明显。曾经不可一世的妖族,如今已如落日余晖,每况愈下。除了妖王级别的强者,一般妖族对于人族的威胁已经微乎其微。面对成建制的人族大军,妖族往往只能狼狈逃窜,毫无还手之力。
尽管人族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战果,但大禹对于失去寿命这样的代价,心中始终难以释怀。他不禁想要大骂一声“td”,以宣泄内心的不满和无奈。
当大禹最终预感到自己的死期即将来临,他深知自己必须做出一个重要的决定——将帝位指认给合适的人选。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将这个重任托付给伯益,也就是陶皋之子。
然而,命运的齿轮却开始悄然转动。大禹的儿子启,背后有着强大的涂山氏作为支持,并且由于长期跟随大禹处理政务,积累了相当高的威望。相比之下,伯益辅佐大禹的时间较短,根基相对浅薄,这使得启有机会将伯益架空,从而最终实现物理夺权。
就这样,启成功地终结了推举制,彻底剥夺了阐教订立人皇的权柄。而他所开启的世袭制,却得到了所有人族高层的拥护。毕竟,从一开始,轩辕就对广成子对人族名为辅佐、实则强行干涉的行为深感抵触。这种默契,在人族尚未彻底翻脸之前,只能被铭刻在人皇剑中,代代相传。
大禹对此心知肚明,所以他特意选择了根基浅薄、威望不足的伯益作为禅推举让的目标。这也是因为伯益一直以来都是在大禹面前表现得异常活跃的阐教所看重的对象之一。且说那大禹,在尚未登上高位之前,也曾受到阐教的诸多规劝与辅助。其中,最为关键的便是那盗取息壤一事。这息壤,乃是天地间的神物,拥有着无穷的力量。而大禹选择接受息壤,实际上就是将人族的气运分润出不少给了阐教。
这种勒住脖子说救你的行为,实在是太过隐秘,若不是舜帝的点拨,当时的大禹恐怕难以洞悉其中的玄机。然而,正是因为舜帝的这一番指点,让大禹在复盘中对舜帝的形象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在大禹的眼中,舜帝的形象一下子变得更加巍峨起来。他仿佛看到了舜帝高瞻远瞩的智慧和深谋远虑的策略。而按照最终摆脱阐教的模式继续下去,便是让人皇之位不再宣扬。
于是,大禹在建立夏朝之后,毅然决然地自封为王。这一举动,不仅意味着“天地人三界,人族独立”,更是对传统观念的一次巨大冲击。这种大逆不道的行为,在当时或许会引起轩然大波,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却又显得那样合情合理。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到了秦末之时,一个名叫陈胜的人,竟然也重复了大禹的那句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如同一道惊雷,划破了封建社会的长空,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
启终止推举制,开启“家天下”模式,这一举动彻底断绝了阐教对人族权力更迭的影响力。自此,人族的气运开始在洪荒大陆上逐渐沉淀下来。
然而,这样的变革并非一帆风顺。有扈氏曾奋起反抗,但最终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