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上学(7 / 7)

要做大清第一巴图鲁呢!”

    “哦!还有这事!”

    康熙端着酒杯的手停在半空,深邃的目光落在太子那张带着轻松笑意的脸上,眼神深处的光,一点点黯淡下去,最终化为一片深不见底的失望。

    作为储君,亲耳听到了那样一句直指民生根本、饱含对农人艰辛敬畏的话语,竟没有一丝一毫的触动?没

    有半分深思?

    反而只关注其“力气大”、“能吃”这些表面的、甚至带点猎奇意味的“趣事”?他此刻侃侃而谈的样子,与那些只知享乐、不谙稼穑艰辛的纨绔子弟有何区别?

    康熙心中的失望如同冰冷的潮水,瞬间淹没了方才那点试探的期待。

    他缓缓将酒杯放下,声音听不出喜怒:“力气大,能吃,身在皇家是件趣事,若是身在民间,怕就是一件祸事。

    太子觉得,如今我大清子民,可都‘安居乐业’,再无饥馑之忧了?”

    胤礽闻言,立刻打起精神,以为康熙是在考校他政绩,连忙正色道:

    “皇阿玛圣明烛照,励精图治!自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以来,四海升平,河清海晏!

    朝廷轻徭薄赋,鼓励农桑,各地仓廪充实!

    儿臣虽不敢言万民再无饥馑,但在皇阿玛治下,我大清子民确已远离战乱之苦,正享太平盛世之福泽!”

    康熙缓缓放下了银箸。

    他目光深沉地看了太子一眼,那眼神复杂难辨,失望、痛心、甚至有一丝疲惫。

    他没有接太子的话,只是淡淡地挥了挥手:“朕知道了。你也累了,跪安吧。”

    太子胤礽心中一沉,脸上的笑容几乎维持不住。他强自镇定地起身行礼:“儿臣告退。” 退出殿门时,后背已是一片冰凉。

    偌大的乾清宫暖阁,只剩下康熙一人,只是独自坐在那里,身影在烛光下拉得有些孤寂。

    一个四岁稚童尚知敬畏农桑,体恤民艰。

    而他寄予厚望的储君,却对此…无动于衷。

    再想想那一摞摞弹劾太子的奏折,要不是他压着......

    第二天,姜瑶看着背着小书包,被张福宝护着往前院去读书的弘晙,心里酸酸的!

    明明刚出生时,还那么一小只,如今都要去上学了,时间过得真快!

    “冬雪,今天中午弘晙不在家吃饭,你让膳房继续给我做烤肉串,这次简单点,烤点小饼、拌点凉菜配着吃就行了!”

    冬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