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终端,“啪”的一声,滑落在地。
他毕生研究的领域,他引以为傲的复杂模型,在少女的这番话面前,显得,如此的原始,如此的……可笑。
他的脸颊,火辣辣地烫。
紧接着,一个穿着白大褂,戴着黑框眼镜的物理系少年,走上了前。他甚至懒得去操控那片星云,只是随手调出了一张全球气候的动态热力图。
“我认为,用‘量子纠缠’的理论,来构建全球气候的关联网络,效率更高。”
他指着屏幕上,相隔万里的两个点。
一个,是南美洲的厄瓜多尔暖流。
另一个,是澳洲北部的干旱气候区。
“这两个区域的气候异常,在宏观上看似毫无关联,但在更高维度的信息层面,它们的状态是‘纠缠’的。对其中一个区域的气候因子进行扰动,另一个,必然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可预测的‘坍缩’。”
少年的语气平淡得,就像是在说“一加一等于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71章:龙河大学——风神的朝圣之旅!(第2/2页)
专家团中,一位专攻全球气候模型的美国科学院院士,猛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
他的呼吸急促,双眼死死地盯着屏幕上那两个闪烁的光点,嘴唇翕动,却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那个困扰了他整整十五年的,关于“超距气候遥感关联”的悖论,那个被他认为是“随机巧合”的难题。
竟然,被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少年,用一种他只在科幻小说里才敢想象的理论,给出了,一个在底层逻辑上,严密得无可挑剔的……答案!
震撼!
已经不足以形容他们此刻的心情。
这是一种,世界观被人生生打碎,再用一种更高级,更瑰丽,也更残酷的方式,重新拼接起来的剧痛!
这些天马行空,光怪陆离,却又偏偏自成体系,逻辑闭环的跨学科思维。
像一柄柄无情的重锤,狠狠地,砸在了他们那已经因为年龄和地位,而变得日趋僵化的知识体系之上。
羞愧。
一股,源自灵魂深处的,滚烫的羞愧感,在每一位专家的心头蔓延。
如果说,与这群“怪才”少年们的交流,是对他们灵魂的震撼。
那么,接下来,与周思民等龙河大学国宝级院士们的一对一深度交流,则是一场不折不扣的“酷刑”。
专家团的团长,那位来自欧洲航天局的顶级气象学家,走进了一间独立的会客室。
接待他的,是周思民院士。
没有客套,没有寒暄。
交流从一开始,就进入了最硬核的学术对撞。
当欧洲专家,还在为自己团队,刚刚在“全球大气环流模型”中,加入了一个全新的“平流层重力波参数”,而感到一丝自得时。
周思民只是笑了笑,将自己面前的一份研究草稿,推了过去。
“哦,关于重力波对高层大气的影响,我们去年就已经结题了。”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