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苏黎世的“日夜盼望”!(1 / 3)

    苏黎世的“风暴”并非始于乌云和闪电,而是始于一间安静的、坐满了博士生的顶层阶梯教室。

    几天来,一种诡异的“失序感”正在这所欧洲顶尖学府的肌体里悄然蔓延。

    起初,它只是微澜。

    物理系最高阶的博士生课堂上,白发苍苍的哈特曼教授正在讲解关于希格斯场的最新理论模型。

    他身后是写满复杂公式的白板,台下是苏黎世最聪明的头脑,他们眉头紧锁,笔尖在笔记本上飞速滑动。

    一切都和往常一样,直到一个来自东方的声音响起。

    “教授,关于您提到的这个拉格朗日量在对称性自发破缺后的真空期望值,它的四次项系数是否考虑了最新的‘量子隧穿效应’修正?”

    提问的是一个龙河大学的交换生。

    他的声音平静,问题却像一枚投入深潭的炸弹。

    哈特曼教授的讲解戛然而止。

    整个教室的博士生都停下了笔,愕然地抬起头。

    量子隧穿效应修正?那是上周才在预印本网站上出现的一篇猜想性论文,连哈特曼自己都还只来得及粗略浏览。

    而这个二年级的学生,不仅看了,甚至已经开始思考它对现有理论框架的冲击。

    这阵微澜,很快变成了席卷整个校园的滔天巨浪。

    攻坚阶段的实验室,成了龙河学生们课余的“观光点”。

    他们只是路过,只是“随手”看了一眼,然后就留下了一片狼藉的、被彻底颠覆的旧有认知。

    “不可能……这绝对不可能……”

    材料学院的博士生领队马库斯,正死死地盯着分子束外延设备屏幕上那条平滑到不真实的曲线。

    就在一个下午之前,这条曲线还像心电图一样狂乱跳动,代表着他们团队耗费了整整六个月都无法稳定生长的“超导薄膜”。

    然后,一个叫李响的龙河学生走了进来。

    他只是看了一眼他们的设备参数,然后要来权限,在控制台上敲击了不到十分钟。

    他调整了束源炉的温度梯度,优化了衬底的旋转速率,甚至修改了几个底层驱动代码。

    马库斯和他的团队当时只是抱着一种看笑话的心态。

    可现在,看着屏幕上那条完美的、代表着超导特性指数级提升的数据曲线,马库斯感觉自己的大脑被一只无形的手攥住,几乎无法呼吸。

    六个月的挣扎。

    十分钟的“随手”修改。

    这种对比,荒诞到让人发疯。

    同样的发疯,正在人工智能实验室里上演。

    “她……她重构了底层算法!”

    一个博士后研究员指着中央服务器上瀑布般刷新的代码,声音里充满了非人的颤抖。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