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校长这不是建温室大棚(2 / 2)

度。

“这个能量缺口,我们拿什么来补?”

“靠爱电吗?”

这句极具嘲讽意味的话,让会场的气氛变得愈凝重,甚至带上了一丝尴尬的羞辱感。

如果说陆建华的质询是当头一棒,那钱立群的补充就是釜底抽薪。

然而,这还不是结束。

最后,一直沉默不语的李卫民总工,出了最沉重的一击。

他曾是国家【“广寒宫”

计划】生态舱项目的初步设计总负责人,在这个领域,他是绝对的权威。

他长长地叹了口气,那一声叹息里,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有惋惜,有无奈,也有一丝对后辈不切实际的痛心。

他的声音沙哑,带着长期科研留下的疲惫。

“校长,最关键的,还是生态平衡。”

“结构和能源,或许未来某一天,科技进步能解决。

但生态,是一个近乎玄学的问题。”

他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写满了挣扎。

“在一个完全封闭的、人造的空间内,要维持长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生态自我平衡,这其中涉及到数万种已知和未知的动植物、微生物之间协同与拮抗作用。

其内部的变量之复杂,互相耦合的反馈机制之多,远目前任何一台级计算机的算力极限。”

“恕我直言,我们在实验室里,在计算机里,确实能模拟出像模像样的循环系统。

数据看上去很美。”

他摇了摇头,声音愈沙哑。

“但在真正的生物学尺度上,只要有一个物种的菌群生我们预料之外的突变,或者一种植物因为微量元素的细微缺失而衰退,就可能引整个系统的、不可逆的‘链式崩溃’。”

“这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三位泰斗。

结构力学、能源系统、生态循环。

他们从三个最核心、最致命的领域,对宏伟的【“方舟”

计划】,近乎宣读了死刑判决。

整个会场,再没有任何一丝声音。

陆建华院士最后看着始终沉默的何宇,眼神中的锐利和严肃缓缓褪去,转为一种长辈看待优秀但过于理想化的晚辈时,那种沉重的惋惜。

他做出了最后的总结,每一个字,都像一块墓碑,砸在了“方舟”

的蓝图之上。

“何校长,你的计划非常宏大,但它太过理想化了。”

“我们必须,从更实际的角度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