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七章:航天大佬的邀约!(2 / 3)

    花白的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脸上布满了智慧的褶皱,眼神却锐利得仿佛能穿透屏幕,洞悉一切。

    正是常年出现在国家最高新闻栏目里,被誉为“国士无双”的航天领域泰斗级科学家——孙建国院士。

    孙院士的出现,本身就是一枚定海神针。

    他没有客套,没有寒暄,甚至连一个场面上的微笑都没有。这位将一生都奉献给星辰大海的老人,时间是以秒来计算的。

    他的目光直视着何宇,开口的瞬间,身后便自动浮现出一块巨大的虚拟光幕,上面瀑布般流淌着密密麻麻的数据和复杂的结构模型。

    “何校长,你好。”

    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带着一种常年发号施令的穿透力。

    “我在最新一期的《华夏科学》上,拜读了你署名的那篇关于‘地外生存基地可持续生态循环系统’的论文,深受启发。”

    孙建国院士伸手指了指身后的虚拟屏幕。

    “论文中提到的‘闭环大气再生’技术,通过等离子体催化和固态氧电解耦合,真的能将氧气转化闭环率稳定在98.7%这个理论极限值吗?”

    他的问题精准而致命,直击技术核心。

    “还有,你提出的‘多源智能电网’概念,在月表昼夜温差超过三百摄氏度的极端低温环境下,它的同位素温差电池与薄膜太阳能阵列之间的能源调度算法,如何保证其稳定性与冗余度?”

    一场完全不对等的对话。

    一边,是国家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国宝级的战略科学家。

    另一边,是一个尚未建成的大学的年轻校长。

    这场高层次、高规格、甚至可以说涉及到国家顶级机密的学术探讨,就在这样一个公共的直播间里,当着数千万茫然又震撼的观众的面,悍然展开。

    所有人都为何宇捏了一把汗。

    然而,何宇的反应,却再次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他非但没有丝毫的紧张,反而像是棋逢对手般,眼神中流露出一丝淡淡的欣赏。

    “孙院士,您问的这两个问题,都切中了关键。”

    他对答如流,声音清晰而稳定。

    “98.7%的转化率,并非理论极限,而是工程学上的最优解。关键在于催化剂涂层的晶格结构,传统方案无法解决高能粒子轰击下的衰变问题。我的方案里,引入了一种自修复的非晶态金属玻璃涂层,这部分细节,因为保密原则,并未在公开发表的论文中详述。”

    他顿了顿,目光转向了第二个问题。

    “至于月表电网的稳定性,您提到的调度算法只是第一层保险。真正的核心,是我在论文中一笔带过的‘量子纠错冗余’。它并非传统的备份系统,而是一种基于量子纠缠态的实时纠错机制,可以在任何一个节点失效的瞬间,由其他节点在零延迟下完成算力与能源的接管。”

    何宇不仅完美解答了孙建国院士的所有疑问,甚至更进一步,点出了好几个连孙建国团队都正在攻关,却尚未找到突破口的技术瓶颈,并随口给出了匪夷所思的优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