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4章:校长,这不是建温室大棚!(2 / 3)

,重重地在屏幕上穹顶的最高点击了一下,那片区域瞬间被模拟软件标记为刺眼的深红色,代表着结构性崩溃的起点。

    “何校长,你这不是在建温室大棚!”

    他转过身,直视着何宇,眼神中再无半分客气。

    “你这是在用一张湿透了的纸,去糊一个天花板!”

    话音刚落,不等众人从这毁灭性的论断中回过神来,另一道身影也站了起来。

    新能源领域的钱立群院士。

    他扶了扶鼻梁上的金丝眼镜,镜片反射着屏幕的光,让人看不清他的眼神。他没有陆建华那种泰山压顶的气势,却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冷静而精准。

    “其次,是能源问题。”

    他的声音清晰而冷冽,直指计划的第二个核心。

    “校长您在计划书中提到,要实现百分之百的能源自给自足。我们能源所连夜做了模拟演算。”

    他抬起手,凭空调出了另一组数据,覆盖在了穹顶模型之上。

    “即便,我们将整个穹顶的曲面,全部铺满我们国家实验室里转化效率最高、尚未量产的‘钙钛矿-硅’叠层光伏面板。

    考虑到龙河市的平均日照、天气变化、季节衰减以及夜间损耗,其全天候平均能量转化效率,绝不可能超过23%。”

    “而要维持这样一个庞大、复杂的封闭生态系统进行水、气、有机物的全循环,所需要的恒定基础功率,经过我们的计算,至少是其理论最大发电功率的三倍以上!”

    钱立群看向何宇,嘴角扯出一丝冰冷的弧度。

    “这个能量缺口,我们拿什么来补?”

    “靠爱发电吗?”

    这句极具嘲讽意味的话,让会场的气氛变得愈发凝重,甚至带上了一丝尴尬的羞辱感。

    如果说陆建华的质询是当头一棒,那钱立群的补充就是釜底抽薪。

    然而,这还不是结束。

    最后,一直沉默不语的李卫民总工,发出了最沉重的一击。

    他曾是国家【“广寒宫”计划】生态舱项目的初步设计总负责人,在这个领域,他是绝对的权威。

    他长长地叹了口气,那一声叹息里,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有惋惜,有无奈,也有一丝对后辈不切实际的痛心。

    他的声音沙哑,带着长期科研留下的疲惫。

    “校长,最关键的,还是生态平衡。”

    “结构和能源,或许未来某一天,科技进步能解决。但生态,是一个近乎玄学的问题。”

    他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写满了挣扎。

    “在一个完全封闭的、人造的空间内,要维持长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生态自我平衡,这其中涉及到数万种已知和未知的动植物、微生物之间协同与拮抗作用。

    其内部的变量之复杂,互相耦合的反馈机制之多,远超目前任何一台超级计算机的算力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