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军方的正式入驻,【盘古】联合实验室的筹建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
而【稷下学宫】那几个“怪才”小组的期末考核,也终于迎来了提交作业的最后期限。
苏晓晓、生物少年、音乐少女三人组,将他们这一个多月来的研究成果,汇总成了一份完整的报告,提交给了他们的专属导师。
夜色已深。
中科院客座教授,王建国,在自己的独立办公室内,摘下了老花镜,揉了揉酸胀的眉心。
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咖啡和陈旧书卷混合的气味。
作为负责指导【稷下学宫】最顶尖天才小组的导师,他这一个多月的心情,可谓是五味杂陈。
他见过太多所谓的天才,但这里的学生,已经不能用天才来形容。
他们是“怪才”。
是那种思维方式完全脱离常规,能够从最不可思议的角度,切入问题核心的“妖孽”。
期待,是当然的。
但更多的,是一种连他自己都不愿承认的、来自旧时代学者的……压力。
桌上的终端屏幕,亮起一道柔和的光。
一份加密文件,静静地躺在那里。
这就是那三个小家伙提交的“期末作业”。
王建国重新戴上眼镜,身体微微前倾,鼠标光标在文件上悬停了数秒。
他调整了一下自己的坐姿,试图让自己看起来更像一个威严的、准备批改作业的教授,而不是一个即将揭晓彩票的紧张赌徒。
他点开了文件。
报告的封面,设计得极简,只有一行黑色的宋体大字,却透出一股不容置疑的磅礴气势。
【“新式天网系统”——基于城市环境传感网络的广域被动探测系统】
王建国瞳孔微微一缩。
好大的口气。
“天网”?现在的年轻人,真是什么都敢想,什么都敢叫。
他压下心头那点莫名的情绪,指尖滑动,翻开了报告的第一页。
报告的开篇,是理论基础。
他的表情,是审阅。
是那种带着挑剔与质疑的、前辈对晚辈作品的审视。
“利用遍布城市的AQI空气质量监测站……”
王建国看到这里,眉头便下意识地皱了起来。
胡闹。
他脑中瞬间闪过数十个反驳的理由。
AQI监测站的数据,是出了名的“脏”。品牌不同,精度参差不齐,数据更新频率以分钟甚至小时计,地理分布不均。
用这种垃圾数据搞探测?简直是天方夜谭。
他耐着性子,继续往下看。
报告详细论述了,如何捕捉“热尾流”、“电磁逸散”、“声波微扰”。
这些名词,他都懂。
飞行器划过空气,必然会留下温度变化的痕迹,是为“热尾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