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浩瀚的宏观宇宙,它们应该是相通的,都是‘微光’的一部分。”
路皓晨侧头看她,眼中充满了激赏:“这个想法太棒了!
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与现代宇宙观结合,这会让‘微光计划’的内涵更加丰富和深刻。”
他们在《蒙娜丽莎》前又停留了许久,交流着彼此的看法和灵感。
这幅古老的画作仿佛成了一面镜子,照见了他们各自的专业背景,也照见了他们共同追求的目标,更照见了他们之间那刚刚确立却无比契合的灵魂联结。
离开中心展厅时,程曦忍不住回头又望了一眼。
那个神秘的微笑似乎烙印在了她的心底,带来了无穷的启示。
接下来的时间,他们继续参观了艺术馆的其他展品,但《蒙娜丽莎》带来的冲击和灵感一直萦绕在心头。
程曦的素描本又多了好几页写和笔记,不仅是对画作构图的记录,更多的是对光影处理、情绪表达的思考和转化。
中午,他们在艺术馆附近的餐厅简单用餐。
话题依然围绕着早上的展览,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我好像明白了一点,”
程曦用叉子轻轻拨动着沙拉,“为什么你说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
达·芬奇本身就是最好的例子。
他对光影的研究、对解剖的精准掌握,都是科学探索,但这些最终都服务于他对‘美’和‘人性’的艺术表达。”
“没错。”
路皓晨眼中闪着光,“科学家追求真理,艺术家追求真实,而最高的境界,或许就是两者合一。
我们试图用‘微光’去做的,也是搭建这样一座桥梁。”
下午,他们如约见到了天体物理学家孙教授。
孙教授是一位精神矍铄、风趣幽默的老者。
会谈地点在一家安静的咖啡馆。
程曦有些紧张地将自己的新构思,以及上午受《蒙娜丽莎》启产生的想法娓娓道来。
她谈到了如何用绘画和可能的综合媒介,去表现宇宙尺度的宏大与人类个体微观情感的深邃,并试图在其中找到连接点。
孙教授听得非常认真,不时点头。
等她说完,他抚掌笑道:“妙啊!
程小姐的想法非常有意思!
将宇宙学的‘观测者效应’(observereffect)和心理学的情感内省结合起来?这让我想到,我们观察宇宙,其实也是在通过宇宙这面镜子观察自己。
人类的孤独感、联结的渴望,何尝不是宇宙本身某种性质的投射?”
他的解读一下子提升了程曦构思的理论高度,让她又惊又喜。
路皓晨补充道:“我们希望能让观众在体验展览时,不仅能感受到科学的美,更能触一种哲学性的思考和个人情感的共鸣。”
“完全可以!”
孙教授显得很兴奋,“如果需要,我可以提供一些关于宇宙结构、时空概念的科学图像和数据,甚至是一些理论隐喻,比如‘量子纠缠’与‘心灵感应’的趣味对比,虽然不能等同,但艺术可以借此挥嘛!”
三人的讨论非常热烈,碰撞出许多新的火花。
程曦负责记录下所有的艺术转化可能性,路皓晨则更关注如何将科学概念准确且有趣地融入整体叙事框架。
孙教授则成了他们最好的顾问和灵感来源。
会谈结束时,夕阳西下。
孙教授与他们握手告别,并表示非常期待“微光计划”
的后续进展。
回程的路上,程曦和路皓晨都有些疲惫,但更多的是兴奋和满足。
这一天,充实得乎想象。
车子停在程曦公寓楼下。
这一次,路皓晨没有立刻道别。
他侧过身,深深地看着程曦。
“今天……”
他开口。
“今天很棒。”
程曦接过话,眼中满是笑意,“看了伟大的艺术,见了有趣的学者,而且……”
她顿了顿,脸颊微红,“是和你一起。”
路皓晨的心被这句话填得满满的。
他倾身过去,吻了吻她的唇角,温柔而眷恋。
“以后还有很多天,都会一起。”
他承诺道。
程曦看着他,用力地点点头。
星光虽然遥远,但身边的温暖却如此真实可触。
她知道,她的艺术、她的爱情、她的梦想,所有的一切,都真正地、彻底地,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