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8章、洪武三百年祭(11)(2 / 3)

大内太监合计三千零一人将进入这里,在朱元璋宝顶前进行家祭。

    两千宗亲中没有人想到,他们此生有机会进到太祖坟头,肃穆的脸上,隐隐有激动的泪光。

    朱元璋,一个民族都无法忘记的名字,他不仅是历史的骄傲,整个大明的荣光,更是他子孙后代永远的丰碑。

    后世国父葬在他的身旁,而此时的大明,他就是真正的国父,只不过大明没有这个词,换成了太祖而已。

    对比国父,朱元璋出生草莽,没有政治妥协,也没有任何外力,他是凭一己之力,聚四方豪杰,举轩辕刀剑,洒汉儿热血,荡九州胡尘,续诸夏文华。

    朱慈炅在夜风中仰望着各色洪武子孙,嘴角忍不住抽搐了下。

    “出!”

    随着朱慈炅一声令下,王坤卢九德挑着宫灯当先启行,朱慈炅牵着田维章紧随其后,然后是高举华盖的谭进,捧奉祭品的太监宫女。

    朱慈炅的仪仗先行,然后才是诸王,不过他们并没有再以督政院的排序,而是以辈份年龄为尊。唐王和岷王排到最前面,本来应该仅次于朱慈炅的南监国朱由崧也落在了亲王队尾,仅在荆王和赵王之前。

    亲王之后是郡王和世子,这里面出现了好几个小孩,还有个被抱着的奶娃娃,不知道是谁家的王子,好在没有异响,人家睡得正香。

    再之后才是两千王孙,此时他们身上还是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的常服,有人已经知道变故,有人只是听到风声,今日之后,他们的命运就变了。

    朱家子孙分成两列,皆奉祭品,缓缓而行。

    夜色笼罩,但一路皆有火光照路,秋寒沁人,但太祖苗裔自有富贵护体。

    朱慈炅腿短,走得很慢,导致后面的队列有些拥堵。礼部和太常寺的官员随时从两旁护卫士兵身边出来小声呵斥,但他们也只欺负将军们,同样混乱的郡王队列无人看见。

    朱慈炅走了很久,才到达明楼,整队停留又是很长一段时间,要等候宗亲队伍全部到达。

    守候在此的南太常寺卿李标,终于派人来通知朱慈炅,可以开始了。今天小娃娃皇帝要全程罚站,但仅仅是开始前的准备,朱慈炅就有些疲惫了。

    宗亲都停在了明楼前,郡王继续前行,也远远停留,宝顶前,只有朱慈炅和他身后的亲王团才能靠近。

    当朱慈炅最后到达时,宝顶周围依然在黑夜之中,这都是钦天监的锅,导致了太祖爷只能摸黑爬起来享用难得有一次的子孙亲奉。

    朱慈炅放开了田维章的手,肃立陵前祭坛之前,身后旗牌仪仗分开,礼乐就开始奏响。

    南太常寺在旁边设立了编钟、编磬各一架,还有琴十张,瑟四张,凤箫、洞箫、埙、篪、笙、笛各四件,继承宋代《大成乐章》的咸和之曲奏响。

    李标点燃三柱大香,递到朱慈炅手中,朱慈炅执香三拜后插在祭坛之上,然后退回原位,行三跪九叩大礼,除仪仗外的朱家子孙集体跪下行礼。

    礼毕,朱慈炅起身,田维章递上帛书,朱慈炅的第一篇祭文用奶音发布:

    维天启八年,岁次戊辰,九月辛酉朔,越十有八日戊寅。

    孝末孙慈炅携诸王宗亲,谨以玄牡清醴,泣告于太祖高皇帝玄宫前:

    龙蟠峻极,三百载霜露荐新;龟鼎重光,九万里山河垂祜。

    缅维圣祖,提剑淮西:扫胡尘而清八表,复汉礼以正三纲。立《祖训》为万世法,定彝伦作百代纲。

    然今世殊时异,孙臣泣血以思:法久则弊生。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