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桑风漫卷南洋春(2 / 4)

p;百姓们一脸茫然,经黎邦翻译才知道,他们觉得桑叶除了烧火没用,不如扔去喂鱼。风澈心里一酸,拿出随身带的《桑蚕入门手册》,指着上面的蚕宝宝插图:“这些叶子能喂蚕,蚕吐的丝能织锦缎,能换好多粮食和布匹呢。”百姓们半信半疑,却还是跟着风澈来到了搭建蚕房的空地。

    匠人队的头领李师傅早已选好了地势较高的坡地,正指挥着当地百姓搭建蚕房。“南洋多雨,蚕房得建在高坡上,地面要铺三层青砖防潮,屋顶用棕榈叶铺盖,既透气又挡雨。”李师傅拿着墨斗放线,“墙角要留通风口,再装上天窗,这样霉菌就不容易滋生了。”

    守苗爷爷从国内带来的跨海桑接穗,此刻正泡在促根露里。他选了十株长势健壮的婆罗桑作为砧木,用刀在树干上切出斜口,将接穗削成对应的形状插进去,再用浸过促根露的布条紧紧缠绕。“嫁接后要每天浇一次淡水,不能用海水,还要用竹筐罩住,防止鸟兽啄食。”守苗爷爷一边操作,一边教当地的农技人员,“等接穗长出新叶,就说明嫁接成功了。”

    蚕房建好的第三日,风澈和陈老伯开始孵化蚕种。他们在蚕房里摆上防潮蚕匾,铺上晒干的婆罗桑碎叶,再将瓷罐里的蚕种均匀撒在叶上。“南洋温度高,蚕卵孵化快,约莫三日就能出蚁蚕。”风澈按照凤染霜教的方法,在蚕房里放了几个盛着清水的陶罐,“这样能调节湿度,防止蚕卵干死。”

    可到了第四日,蚕卵却毫无动静。风澈急得蹲在蚕匾旁,扒拉着桑叶仔细查看,只见蚕卵外壳虽然完好,却没有丝毫要破壳的迹象。“难道是温度不够?”陈老伯拿来温度计,测得蚕房温度只有三丈二,“之前在国内孵化金香蚕,温度要到三丈三才行。南洋虽然热,但这几日连着下雨,温度降了些。”

    风澈立刻按照源溪教的应急方法,在蚕房四角摆上炭火盆,又在盆上盖了薄铁板,防止温度过高烤坏蚕卵。“得每隔一个时辰测一次温度,不能超过三丈五。”他守在蚕房里,夜里只打了个盹,第二日清晨,终于看到蚕匾里出现了密密麻麻的小黑点——蚁蚕孵化出来了。

    百姓们闻讯赶来,看着比芝麻还小的蚁蚕在桑叶上蠕动,都露出了惊奇的神色。一个名叫阿木的少年蹲在蚕匾旁,小声问风澈:“小公子,这些小东西真能吐出丝来?”风澈笑着点头,拿起一片晒干的婆罗桑叶递给他:“你看,它们吃了桑叶,慢慢长大,就能吐丝结茧了。”

    阿木学着风澈的样子,把桑叶撕成碎片撒在蚕匾里,看着蚁蚕爬上去啃食,眼睛里满是期待。从那以后,阿木每天都来蚕房帮忙,捡桑叶、扫蚕沙,学得格外认真。风澈便把《桑蚕入门手册》翻译成浡泥国的文字,一页页教他认读。

    嫁接的跨海桑也长出了新叶,嫩绿色的叶片带着婆罗桑的宽厚,又有跨海桑的坚韧。守苗爷爷看着新抽的枝条,欣慰地说:“再过一个月,这些桑树就能大量采叶了。到时候再培育些实生苗,就能在浡泥国推广种植了。”

    可没过多久,蚕房里突然出了状况。刚长到二眠的蚕宝宝,突然开始浑身发黄,趴在桑叶上不动,没过多久就陆续死去。风澈急得满头大汗,连忙按照《蚕病应急手册》上的方法,检查桑叶和蚕沙,却没发现任何异常。“陈老伯,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他抱着装着病蚕的罐子,声音都带着哭腔。

    陈老伯也皱着眉头,仔细观察病蚕的症状:“这不像黑斑病,也不是软化病。难道是婆罗桑叶有问题?”他让人拿来新鲜的婆罗桑叶,放在嘴里尝了尝,眉头皱得更紧:“这叶子除了含糖量高,还有点微毒!之前晾晒的时间不够,毒素没排干净,蚕吃了就会中毒。”

    风澈恍然大悟,立刻让人把所有桑叶都重新晾晒,并且延长了晾晒时间,从半日增加到一日一夜。他又按照凤染霜教的解毒方法,在桑叶上喷洒稀释后的甘草水——甘草能中和桑叶里的毒素,还能补充营养。阿木也跟着帮忙,把喷洒过甘草水的桑叶一片一片摆好晾晒,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