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嘴”
:相声腔里的拉踩。
73岁高龄的杨韶华老爷子,精神头倒是出奇的好。
面对记者的话筒,他操着标志性的津门口音,摇头晃脑,一脸嫌弃:
“介(这)事儿闹的!
我也好奇啊,专门儿去电影院瞅了瞅陈大导那新片子。
好家伙,看完我脑仁儿疼!
介(这)演的嘛呀?介(这)不就是一堆精神病凑一块儿鬼哭狼嚎嘛!
乌泱泱闹腾俩钟头,一句人话没有!
唯一一句我觉着还沾点儿人味儿的是嘛?我想想……哦对,‘介(这)不是跑是逃,有了渴望才叫跑。
’就介(这)句,还稍微有点嚼头儿,别的?啧啧,没法说!”
老爷子一边说一边夸张地摆手,仿佛要驱散电影带来的晦气。
站在一旁的儿子杨亿,更是深得乃父“真传”
,顶着那张辨识度极高的大圆脸,拨楞着脑袋,语气充满了市井的鄙夷:
“爸您说得太对了!
真的抽象,抽象得我脑瓜子嗡嗡的!
我都看着觉得抽象,怪不得没人买票去看呢!
您说介(这)拍的叫嘛玩意儿?整个儿就是一部披着艺术外衣的狗血剧!
故弄玄虚!”
他话锋一转,突然抬高声调,把矛头指向了事件之外的李琦:“要我说,还得是人家李琦李总!
那才是真有本事!
不整这些虚头巴脑的,人家拍的东西,观众爱看!
你们介(这)些人,搞的都是嘛呀!”
这突如其来的“力挺”
李琦,意图再明显不过——拉踩陈大导,强行捆绑李琦,蹭上这波流量快车。
…
身处风暴边缘的李琦,看着报纸上杨氏父子这番“热情洋溢”
的表演,只是淡淡地挑了挑眉,嘴角掠过一丝难以察觉的讥诮。
他放下报纸,未置一词。
二十年后,杨韶华94岁的时候可能想不到,自己会上午顶着酷暑参加商业剪彩,下午便撒手人寰。
老爷子已经走了,此刻再去评说已无意义。
倒是他那儿子杨亿,在老爷子身后蹦跶得愈欢实。
李琦深知,再过些年,杨亿还会和如日中天的郭得刚掀起一场轰动相声界的撕逼大战,所为何来?
无非一个“利”
字。
在杨韶华还没走的时候,这货就把老爷子的书法墨宝明码标价“1o万块”
一幅兜售,甚至连杨韶华的签名也标价“5oo块”
待价而沽,吃相之难看,令人侧目。
此时的杨亿,尚未拍出那部让他真正走入大众视野的《杨咣的快乐生活》,还在相声圈子里挣扎,但那份渴望成名、急于变现的浮躁之心,早已按捺不住,溢于言表。
对于这种人,李琦的态度异常明确:无视是最高级的轻蔑。
但凡多看一眼,多回一句,都是让对方得逞,都是自己输了。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嗅觉灵敏的记者蜂拥如潮,很快堵到了李琦。
镜头对准他,话筒伸到嘴边:“李总,最近陈大导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冯导、杨老师他们都表了看法,您作为业内举足轻重的人物,对此怎么看?”
李琦停下匆忙的脚步,脸上浮现出标志性的、带着点无奈又了然的笑意。
他没有丝毫回避,也没有任何激动,语气平和得像在谈论天气:“我怎么看?”
他微微侧头,仿佛在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算起来,论辈分,我还得叫他一声老舅呢。
老舅嘛,年纪大了,脾气上来了,说几句,那就让他说呗。”
他顿了顿,笑容加深,透着一股洞悉世事的淡然,“再说,我哪儿有那闲工夫啊?”
他抬手指了指身后办公室的方向,语轻快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忙碌感:“你瞧瞧我这,一打开电脑,邮箱爆满,全是事儿:剧本堆成山等着审,后期剪辑催着看,特效镜头要盯着调,宣方案要最后拍板……忙得脚后跟打后脑勺,恨不得一天掰成48小时用。”
他话锋一转,语气里带上了一丝微妙的调侃,目光似乎不经意地扫过镜头,意有所指:“你再看看某些个导演,多清闲呐!
他们的电影没票房,院线排不上片,可不就工作‘休息’了嘛。
这闲下来能干嘛呢?除了骂骂别人,找点由头‘讹’人一下,再不就是被人抬出来,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