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2章 开始失控(2 / 3)

却如此无知,出演艺伎这种讨好本子二战军官的身份,这是对历史伤痛的漠视!”

“必须以诚恳的态度认识错误,必须道歉!”

“最起码应该具备基本的历史认识,人家张曼玉都不演,你们上赶着演算是怎么回事?”

紧随其后,更具官方背景和权威性的媒体也纷纷下场,表措辞严厉的评论文章:

《光明报》表社论:

【公众人物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一言一行都要考虑对社会的影响…】

强调明星作为公众人物的示范效应,批评其行为可能对社会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

《人民报》则刊文:

【历史不能遗忘,民族情感不容漠视…】

虽然未直接点名《艺伎回忆录》或演员,但其强调历史教育和民族情感的基调,被广泛解读为是对此次事件的间接批评,为汹涌的民意提供了更高层面的背书。

就在舆论对演员的批判达到白热化之际,一个更具爆炸性的消息被某家媒体曝出:

「有人拍到,巩利已经在为加入新嘉坡国籍而办理手续了,她马上就不是华夏人了,她将是新嘉坡人…」

报道声称有照片为证,描述得绘声绘色,细节丰富。

这则消息如同在沸腾的油锅里泼进一瓢冷水,瞬间引了更为剧烈的反应,掀起了滔天巨浪!

要知道,巩利绝非普通明星。

她在华夏影坛的地位举足轻重,其成就获得官方高度认可,甚至已被提名担任华夏政协委员。

在这个敏感时刻,曝出她即将更改国籍的消息,对广大华夏观众和民众的情感冲击可想而知。

一种强烈的“被背叛感”

迅蔓延:

“华夏土壤栽培出来的苗,结的果子,凭什么让外人给摘走了?”

“怪不得人家演好莱坞的影片,这是早就想好退路了!”

“心痛啊!”

“赚着华夏人的钱,却心里想着往国外跑…”

“享受着外国福利,凭什么回头收割同胞的钱。”

“天天说艺术无国界,为啥改国籍的时候,没有半分犹豫?”

“抵制!”

这股愤怒的情绪迅在互联网上汇聚。

有网友在当时最大的中文论坛之一“天涯社区”

上起了抵制巩利、抵制《艺伎回忆录》的帖子,短时间内应者云集,回帖无数,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网络民意浪潮。

舆论的风暴越刮越猛,早已出了最初的电影内容争议,演变成了一场关于明星国籍、爱国情怀、公众人物责任乃至文化认同的全民大讨论。

其烈度和广度,连始作俑者李琦也始料未及。

他坐在家中,岿然不动,冷静地观察着这场由他点燃、却已脱离他掌控方向的燎原之火。

局势的展,已经在不经意间滑向了更深、更复杂的层面。

不过,对于李琦而言,他“最喜欢看乐子了”

,这场远预期的大戏,正合他意。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像李琦这般置身事外、隔岸观火。

这场风暴的冲击波,最终还是波及到了他。

林和泰带着几位神情严肃的人,敲开了李琦的家门。

颜丹辰看到门外站着林和泰以及几位明显是官方身份的工作人员,连忙恭敬地将他们让进屋内,又是殷勤地泡茶,又是忙着切水果招待。

林和泰摆了摆手,语气有些疲惫:“别忙活了,丹辰,我们就是来找李琦的。”

李琦心知肚明,却故作茫然:“领导,您怎么亲自来了?有什么安排,您尽管吩咐。”

林和泰盯着李琦,开门见山:“小李啊,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这件事,关于《艺伎回忆录》和巩利、章子宜的,你看到了吧?”

他顿了顿,目光锐利,“是不是你搞的鬼?”

李琦立刻露出一副委屈又无辜的表情:“领导,冤枉啊!

我天天在家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老老实实待着,这跟我有什么关系?您可不能冤枉好人啊!”

“……”

林和泰看着他,一声不吭,脸色却明显沉了下来。

他指了指身旁的几位:“这几位,有政协的同志,也有宣传部的同志。

事情闹得这么大,影响很不好。

我们过来,就是想听听你的意见。

毕竟,你对好莱坞,对这片子,比我们了解得多。”

李琦连忙摆手,显得十分谦逊:“领导,这…这不好吧?我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