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基金的名义,给京里所有高校一家建个大礼堂。
还有富余的话,一家再给建个图书馆。
等以后有了钱,全国性的建。”
“你不过啦?”
老太太察觉到不对劲了。
不止老太太,老几位都意识到不对劲儿。
随即想到臭小子刚说“原本是不急的,但现在看,还真得赶紧动工”
,这肯定是有点什么因由呀。
“说说,那么着急做什么?”
三号开口。
“前不长时间,五号院进贼了,被看院子的2金鹏按住送派出所。”
曲卓眉头皱的更紧:“行窃的是两个年前回来的知青,炮局胡同拘五天。
出来后俩小子不服气,纠集了二十多号人报复。”
“就拘五天?”
一位老爷子铁青了脸色。
他以为那俩知青有什么来头,才只拘了五天,放出来还敢报复。
“不是您想的那样。”
曲卓摆手:“我打电话问了,就是普通的知青。
拘留所实在装不下了,轻来轻去没造成严重后果的,就从轻处罚了。”
“……”
老几位的表情都肃穆起来。
情况多多少少都知道一些。
自从年前知青大规模返城,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的治安事件直线上升,每天都闹出一箩筐。
归根结底就俩原因,一是闲的没事干,二是没饭辙。
意识到根由后,老几位瞬间明白了曲卓什么打算。
梅宣宁老子说:“修一所学校,再建几个礼堂,一共才能用几个人呀。
再说了,就几个月的事儿,治标不治本。”
“能解决几个是几个呗。”
曲卓搓了搓眉心:“各单位不都缺房嘛,七八口子,十多口子挤一间小屋的情况十分普遍。
有条件的厂子都建家属区,正好把南北城的人口往外城散一散。”
“一样不是长远之计呀。”
钱袋子老人咂吧着嘴摇头。
“大批量盖楼,不止建筑工地用人,砖瓦水泥厂也可以招很大一批工。
京城的百姓,尤其是正式工,其实是有一定存款的。
只是节俭惯了,什么东西都三年三年又三年。
没有驱动力,不舍得添置新物件。
再一个,受票据限制有钱没处花。
等楼盖好,家家分了新房。
平时再不舍得,也得添置个电视、收音机,新锅碗瓢盆,做几铺新被褥吧?所有涉及到的工厂就有了大批订单。
新建那么多居民区,给排水,完善路网也是个挺大的工程。
总之,找各种活儿撑个一两年,抓紧时间起一批劳动密集型工厂,先把内循环拉动起来。
搞好了还能凭低价出口创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