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的背上练字,惹得老牛哞哞直叫,仿佛也在抗议这突如其来的“重负”
。
“你们看,我这法子怎么样?”
一个孩子兴奋地举着一个粗陶碗跑过来。
只见那碗的内壁上,涂着一层灰白色的东西。
借着微弱的月光,可以勉强辨认出一些模糊的笔画。
“这是什么?”
老汉好奇地问道。
“这是我用灶灰混着猪油做的!
涂在碗里,借着月光,也能看清!”
孩子得意地说道。
老汉接过碗,仔细端详,脸上露出了赞赏的笑容。
“好小子,真聪明!
这下好了,就算没油,咱们也能学认字了!”
一传十,十传百。
短短七日之内,这种“灰碗识字法”
便传遍了周边的十八个村庄。
家家户户都开始用起了这种简陋却实用的方法,在黑夜中学习知识。
一时间,“夜不点灯亦能学”
的风气,在南塘村及周边地区悄然兴起。
陈皓得知此事后
“柱子,你去一趟城里的窑坊,让他们赶制三百副‘灰碗套装’。”
陈皓吩咐道。
“灰碗套装?掌柜的,这是什么?”
柱子一脸疑惑。
“就是粗陶碗配上小铲刀。”
陈皓解释道,“碗上题字:‘碗中有乾坤,灰里藏春秋’。”
柱子听了,顿时明白了陈皓的用意。
“掌柜的,我这就去!”
与此同时,被软禁在宅院中的刘婆子,也听说了外间盛行“灰碗”
的消息。
“哼,想困住我老婆子?没那么容易!”
刘婆子冷笑一声,拄着拐杖,一步一步地走到床边。
她费力地拆下一块床板,用菜刀将木头削成细小的木屑。
然后,她将木屑放在手心,吐上唾沫,用手搓成细长的条状。
“老婆子我年轻的时候,可是做过绣娘的,这点手艺,还没忘呢!”
刘婆子一边搓着木条,一边自言自语道。
搓好木条后,她将它们放在墙角阴干。
几天后,这些木条变得坚硬起来,成了可以书写的“唾炭笔”
。
刘婆子用“唾炭笔”
蘸着水,在墙上默写着《记事册》中的律例。
写完一条,她便将写满字的木条塞入马桶的夹层中,让负责清理粪便的老汉带出城外焚烧。
老汉心知肚明刘婆子的用意,每次都小心翼翼地将木条带出城外,在偏僻的地方焚烧。
然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一次,老汉焚烧木条时,一阵风吹过,将未燃尽的灰烬吹到了附近的河边。
几个正在河边洗衣的妇人,现了这些灰烬。
“咦?这是什么?”
一个妇人好奇地问道。
“好像是烧过的木头。”
另一个妇人答道。
“不对,你们看,这里面好像有字!”
一个眼尖的妇人指着灰烬中的一些残渣说道。
几个妇人连忙将灰烬捞起,仔细过滤,竟然从中筛出了一些未燃尽的字迹——“税不可滥”
。
数日后,河边洗衣的歌谣悄然改了词:“三担谷,交两斗,剩下那筐归你手。”
远在县衙后巷的赵九渊,此刻正站在一棵大树的阴影里,注视着县衙门口张贴的告示。
告示上写着:严禁“私造文具”
,违者杖三十。
赵九渊冷笑一声,转身离开了县衙后巷。
他来到漕帮的秘密据点,找到了漕帮的头目。
“帮主,该我们出手了。”
赵九渊说道。
“怎么做?”
漕帮头目问道。
“在运河南段推出‘夜航食盒’。”
赵九渊答道。
所谓的“夜航食盒”
,是一种特制的食盒。
食盒的每一层饭菜格间,都嵌有可以拆卸的竹片。
竹片上刻着谜语式的农谚。
船工们在吃饭的时候,可以拆解竹片,拼成完整的图案,从而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
果然,这种“夜航食盒”
一经推出,便受到了船工们的欢迎。
大家在吃饭的时候,都会互相交流竹片上的信息,破解其中的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