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海东暗流(3 / 4)

上面用冰冷的技术术语,记录着在塘湾村区域进行的“有机污染物催化降解效率测试”

数据,测试时间,远在官方污染报告出炉之前!

而测试记录的签名缩写,是一个极其潦草的“lyn”

“罗先生热心环保,令人敬佩。”

张宇的声音平稳,目光却如同探针,直视着罗永年那双深邃的眼睛,“我们在调查一起旧案时,现了一些很有趣的历史技术记录。

关于塘湾村西区的土壤成分,记录显示,某些机构似乎早在数年前,就对其中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种类、浓度…掌握得异常精准。

甚至…还进行过针对性很强的催化降解实验。

这份日志的签名者‘lyn’,不知罗先生是否认识?或者,贵机构下属的研究部门,是否曾使用过这种独特的扭曲树叶标记?”

罗永年脸上的笑容没有丝毫变化,连嘴角上扬的弧度都像是精心设计过的。

他优雅地拿起那份扫描件,只随意瞥了一眼,眼神平静无波。

“扭曲树叶?很有设计感,但抱歉,我从未见过。

我们资助的研究项目都有严格的标识规范。”

他将文件轻轻放下,手指在光滑的纸面上点了点,“至于‘lyn’…常见的缩写组合太多了。

我们机构的研究人员流动也大,几年前的记录,查证起来恐怕很困难。

不过,”

他话锋一转,语气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困惑和坦然,“如果这些数据是真的,那不正说明,有人很早就关注到塘湾村的污染问题了吗?或许…是某些有良知的科研人员在默默努力?可惜,他们的成果似乎并未得到重视和应用。

这真是…时代的遗憾啊。”

他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浮沫,动作从容不迫。

阳光透过巨大的落地窗,在他身上勾勒出一道耀眼的金边,与他话语中那份无懈可击的“遗憾”

形成刺目的反差。

张宇也端起茶杯,温热的茶水滑过喉咙,却带不走一丝寒意。

颅内那该死的耳鸣声,在罗永年滴水不漏的回应中,仿佛又增强了几个分贝,如同无数细密的钢针扎向深处。

眼前这个衣冠楚楚、谈吐不凡的男人,他的每一句“遗憾”

,都像一层精心涂抹在毒药外面的糖霜。

证据链在资本编织的迷宫里若隐若现,那潦草的“lyn”

签名如同黑暗中一闪而逝的幽光,近在咫尺,却又被对方用“历史模糊”

和“人员流动”

的软盾牌轻易格开。

“时代的遗憾…”

张宇放下茶杯,瓷器与玻璃茶几碰撞出清脆的一声轻响,在这过分安静奢华的办公室里显得格外突兀,“确实遗憾。

遗憾的是,那些‘默默努力’的实验数据,最终没有用来治理土地,反而成了精准掌握污染程度、以便于某些人进行‘资产布局’的绝密情报。”

他的目光没有离开罗永年那双深潭般的眼睛,试图从那片平静无波的水面下捕捉到一丝涟漪——一丝被戳中要害的慌乱,或是被冒犯的愠怒。

但什么都没有。

罗永年的表情依旧完美,甚至嘴角那抹温和的弧度都没有丝毫改变,只有握着茶杯的手指,似乎无意识地收紧了一瞬,指关节因用力而微微泛白。

“张检察官的想象力很丰富。”

罗永年轻轻放下茶杯,身体微微前倾,语气带着一种长辈面对激进晚辈时的宽容和无奈,“资本运作有其规则和逻辑,一切都是在合法合规的框架下进行,目的是盘活资产,带动区域展。

塘湾村的悲剧,是周金海之流违法乱纪造成的。

将资本对价值的正常掘,与这种刑事犯罪混为一谈,恐怕…有些过于偏激了,也有失公允。”

他巧妙地偷换了概念,将“污染土地资产化”

等同于“价值掘”

,将张宇的指控轻描淡写地归结为对资本规则的“误解”

“规则?”

张宇清晰地捕捉到了对方话语里那丝不易察觉的优越感和对规则的强调,这正是基金会(0hf)那套秩序至上逻辑的典型体现——他们的规则,高于普通人的生存权。

他脑中瞬间闪过陈大海攥着焦黑稻种、眼中燃着幽绿火焰的样子,耳边仿佛又响起试验田地下传来的那阵令人心悸的、如同大地呻吟般的低频共振。

“罗先生口中的规则,是让土地永远带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