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认识的那个什么都要钱的谢威
“光靠14厂一家肯定不行。电子工业部已经准备引进彩电生产线,从消费电子入手发展国内电子产业,提升电子技术基础!都已经开放了,国外的芯片很快就会进来的……”
谢威叹了口气。
芯片不同于其他,在自动化、计算机等领域实在是太过关键。
国际最先进的芯片,因为巴统的存在,是不会向国内提供的。
低端芯片,国外不会限制。
国际上生产规模大、技术先进,成本更低。
大量廉价的低端芯片进入国内市场,会快速占领市场,让国内集成电路厂家得不到技术升级的经费,更得不到新技术的研发经费。
“这倒也是。咱们这样想,别人不一定会如此。”
“尽力就好。集成电路的发展需要庞大的配套,不是一两家单位能支撑的。我们需要做的,是利用学校技术研发能力跟手里的工厂带动其他工厂跟其他学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让他们主动给学校的产业配套……”
“可能”
于国峰瞪大了眼睛,苦笑着看着谢威。
年轻人,总是太过理想化。校企合作、科研院所跟企业合作,属于双赢。
实力强的企业有自己的技术研发部门,研发经费不够,很难选择跟其他单位合作。
实力不强的,技术升级的费用都没有。
“可能的。只要有了成功的先例,看到了前景,很多单位会主动的。改革开放呢!有人摸着石头过了河,其他人只要跟着过河就好。目前,学校跟红光厂、都油脂化工厂以及14厂的合作,也算是比较成功。全国的大学跟科研院所不少。寻找企业合作总比向上级要经费容易吧”
于国峰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
新中国成立后,所有研发单位都是根据上级安排进行;企业生产也是根据生产计划展开。
以市场为向导,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
要想从研发系统就开始把思维转变过来,根本不是谢威一个人短时间可以解决的。
“红光厂真没问题”
于国峰见谢威提起学校跟几个单位的合作,担忧地问谢威。
徐昌帅回来,红光厂的情况,学校相关领导都已经了解。
本作品由六九書吧整理上传
校企办的几个合作项目,没有一个能让人放心的。
红光厂产品被兄弟单位仿制,陷入了价格战的旋涡;都油脂化工厂内部不稳定;14厂看起来没有任何问题,生产线升级需要大笔经费,产品市场前景不明。
最关键的核心材料生产技术跟工艺,谢威要求掌握在校企办,目前,连生产都还没开始。
“应该没问题的……”
谢威也不确定。
车里的聊天戛然而止。
除了212吉普车发动机的轰鸣,再也没有其他声音。
蓉城。
谢建国家里。
八仙桌上摆了满满一桌子菜。
腊肉、香肠,炖腊猪蹄,红烧鱼,红烧肉等,都是两个孩子爱吃的。
原本的四口之家,在大过年的就夫妻两人。
从饭菜上桌后,刘梅一直都是看一眼丰盛的年夜饭,就抹一会儿眼泪;谢建国不停地喝酒,不时偷偷打量妻子,也不敢开口。
“好不容易日子好过了,过年可以让两孩子可劲儿地把肉吃够!现在倒好,一个孩子都没在家,也不知道两孩子在东北那冰天雪地里能不能吃饱……”
刘梅一边抹眼泪,一边抱怨着。
谢建国不敢开口接话。
一开口,就会让刘梅情绪更激动。
儿子说好放寒假带谢柔回来,哪曾想,过年前一天他才收到谢威拍的电报,说学校的试验忙,没空回来。
儿子不回来,又不放心谢柔一个小女孩自己一个人坐几千公里的车……
一直到刘梅忙着张罗了满满一桌孩子爱吃的,谢建国才给刘梅说两孩子都不回来。
当时刘梅差点暴走。
“建国,要不还是让谢柔在蓉城上大学”
看着平时舍不得吃才攒下来的一大桌肉,刘梅心中没来由地又是一阵酸楚,“距离太远,孩子回来过年都赶不上……”
谢建国没法解释,只能含糊地说道,“谢柔不同意怎么办”
“她敢!她要是不同意,我腿都给她打断!哪有孩子去上大学就不回家了他们是去学习啊!又不是去劳改!哪个学校的学生放假不回家为什么他哈工大的学生回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