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不相信(2 / 3)

,他注视着何裕柱的目光中流露出几分钦佩。

回想当年,何裕柱刚从清华大学跟随导师来到轧钢厂实习时,不过是初出茅庐的学生,没想到如今已成长为能独当一面、主持如此重要任务的专家。

这次行动是由工业部特别下发文件指导开展的,属于高度机密性质。

虽然作为轧钢厂厂长,他在行政级别上略低于何裕柱这位六级研究员,但在经验与见识方面却不遑多让。

他知道这类文件涉及的重大事项非同小可,能参与此类绝密行动本身就体现了何裕柱在工业部的重要地位。

"好,何工,咱们都是工人的后代,就别绕圈子了。

不过关于那份文件……”

厂长话音未落,旁边的程建国便适时拿出随身携带的相关材料。

厂长接过后快速翻阅了一遍,随即神色严肃地说道:“没问题,有什么需要轧钢厂配合的,尽管吩咐,我们会服从组织安排。”

何裕柱对厂长的做法习以为常,毕竟保密项目由工业部签发,这种验证流程很正常。

至于服从调动……

“厂长,您太客气了,我们这次任务很简单……”

何裕柱依旧保持谦逊态度,未因工业部的身份而摆架子。

简短介绍后,红星轧钢厂的厂长与几位车间主任了解了任务详情。

"具体任务就是这样,一车间和二车间可以保留部分工人工作,测试生产最好模拟真实环境。”

何裕柱说完任务后,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但此时厂长和车间主任们注意到一个重点。

"何工,这个新钢铁炉具是你主导设计的吗?”

作为保密项目,显然这次测试的炉具与之前的完全不同。

厂长想起何裕柱过去在轧钢厂的表现,心中充满好奇。

"可以这么说,但也是我们团队努力的结果,单靠我一个人做不到。”

何裕柱摇头后没纠结太久,让程建国分发准备好的熔炉图纸。

这份图纸分多个环节,考虑到一线生产,何裕柱与工业部提前做了调整。

钳工、锻工等零件细分多步,方便八级工师傅高效操作。

八级工擅长实践,但在图纸方面稍显薄弱。

若为他们提供专业图纸,将极大提升工作效率。

从事工程工作并无太多复杂之处,何裕柱明确图纸施工条件后,车间工人随即投入工作。

厂长与几位车间主任查看生产图纸后,心中充满好奇。

"何工,这次的钢铁设备是否有所创新?或是借鉴了国外先进理念?”

“产能和效率应该比以前更强吧?”

程建国在一旁听后笑道:“何工主导此项目时,全凭自主研发改进,材料也是国产,国外产品无法匹敌。”

厂长等人听后眼前一亮,“全靠自主研发?难道国产真的超越国外了?”

前句令人振奋,但后句却让人怀疑。

尽管心生疑虑,但大家内心仍存希望。

何裕柱点头道:“只要按图施工不出大问题,我们的炼钢效率几年内达到世界顶尖水平没问题。”

“世界顶尖?”

厂长和车间主任闻言瞳孔微缩,若非深知何裕柱的能力,他们绝不会相信。

"具体情况完工后自见分晓,首台熔炉预计万吨级别,工期约一个月,希望轧钢厂积极配合。”

何裕柱明白大家的顾虑,但他无需过多解释。

国内现状让大家对技术缺乏信心很正常,结果最重要。

对于设计中的万吨级熔炉及一个月的工期,这是何裕柱经过详细计算得出的结果。

以轧钢厂的规模来看,万吨熔炉使用起来才更合适。

听完何裕柱的话,厂长等人目光微微一动:

"何工,您尽管放心,一个月内我们的工人一定会全力以赴完成您的任务!

"

轧钢厂已有三座万吨级熔炉,这样的配置对他们而言并不稀奇。

然而,这三座熔炉原本能达到40%的炼钢效率,因设备老旧、部件损耗严重,如今仅能保持在35%,即便如此,在国内已属不错水平。

至于何工此次亲自带领团队打造的新炉具,其炼钢效率会是多少呢?由于该项目被列为保密工程,效率想必不会低,或许能达到45%?

车间内工人们忙碌不已。

起初厂长建议何裕柱与程建国到办公楼休息,安排了专用办公室,但何裕柱谢绝了提议,甚至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