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制定保密协议(3 / 3)

难得的重聚时光。

几天前他们来时,因无缝钢管的战略重要性,没顾得上和何裕柱深谈分别后的经历。

今天忙完工作,终于有了相聚的机会。

王卫国和张春明记得当年分别时,何裕柱还是准备参加高考、即将步入大学的厨师。

如今再见,他已成长为清华的优秀学生,现为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还独立带领团队,研发出了全球领先的100毫米无缝钢管。

即便他们早已认可何裕柱的能力,仍对他如此快速地成长感到意外。

何裕柱对两位老友同样充满怀念。

虽然多年未见,但交谈中毫无隔阂。

约一个小时后,他们回到厂食堂。

何裕柱本想亲自做饭款待,却被王卫国等人笑着阻止。

"上次已经尝过你的手艺,这么多年也算回味了一次,哪能总是麻烦你。”

即便何裕柱并不在意,但在研究所这样的地方,他的声誉早已高涨。

以他们之间的关系,随意聚会即可,不必拘泥于一顿饭。

陈兴业等研究员也陪同王卫国等人,将这次聚餐视为小型庆功宴。

席间,王卫国和陈所长讨论了许多。

首先说明了他们与何裕柱的关系,不仅是为撑场面,也是为了给柱子增添支持。

此外,张春明告知陈所长,由于无缝钢管对国家影响深远,在初期无法公开表彰研究所的贡献,但组织铭记这一切。

一旦首批战略武器和重型设备投产成功,研究所的努力定会被认可。

对于这些事情,陈兴业并不放在心上。

对他来说,从事研究工作是为了报效国家,不会过多考虑个人利益。

这一代的老科学家们在这方面的心态始终如一。

下午时分,304研究院送走了**部一行人。

与此同时,何裕柱身边留下了由七人组成的小组。

这支小队职责分明,队长是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名叫宋民,与何裕柱年纪相仿。

原本何裕柱想称呼他为宋哥,但得知何裕柱与部长王卫国及书记张春明的关系后,宋民便谦逊地表示:“何科,您就叫我小宋好了,实在不行叫全名也没关系。”

何裕柱听罢,便不再坚持。

不过他在态度上依然平易近人,毕竟虽然自己对这类守卫需求不大,但家人的安全总归重要,况且这些人日常接触频繁,保持友好相处总是有益无害。

"柱子,我记得你目前还是六级研究员吧?”

陈兴业观察完众人离开后,目光落在何裕柱身上,似乎有所思忖。

"嗯,这是张兰教授评定的结果。”

何裕柱点头回应。

实际上,自从担任十四科科长以来,他对职称高低已不太在意。

毕竟,级别只是决定了收入略高、福利稍好而已。

如今的何裕柱已无需为此烦恼。

六级研究员的薪资足以让全家过上宽裕生活,每月的工资和各类补贴都用不完。

他们独居在四合院中,餐桌上几乎每日都有肉食,不像普通人家仅能在重大节日才偶尔品尝一次肉类;即使是条件较好的工薪家庭,也只能按月勉强安排几次肉菜。

而何裕柱一家则是每隔几天就会享用一顿肉食,并非因经济能力有限,而是为了变换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