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二章 第三次出国(事业)(3 / 8)

壮。”

    “哈哈,不精神都不行啊,有个曾孙女,老头子我都怕死了,我还想看着她长大,看她读完大学,甚至看她结婚生子,但我今年都七十八岁咯,我能活到一百岁吗?”

    “不必想太过遥远的事情,当下应当比未来重要。”

    “是啊,活在当下,现在老头子我只想看她好好长大呦!”

    这时,池凌日打开了第二张宣纸,“许临,好久没见过你写字了,给老头子看看你的字吧。”

    “行,那我也写《兰亭集序》。”

    “就《兰亭集序》,也让老头子对比一下。”

    池凌日那张宣纸,写的也是王羲之《兰集亭序》。

    许临站在桌子前,提起毛笔,先是毛笔沾水湿润,接着才是沾墨水。

    许临酝酿一下情绪,回忆《兰亭集序》。

    开写。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写的是行书,自然是一气呵成的,除了中途沾一下墨水,许临不曾停顿。

    很快,全文324个字,就被许临写完了。

    “好好好!好字啊!”

    池凌日惊叹不已,“放在古代,你的字得名垂千古呀,你也当得起一个大书法家的名号啊!”

    书法家,大书法家,一字之差,却是天壤之别。

    古代,是无论是文学还是书法,都无比鼎盛的时代,唐代诗歌盛行,因为国家考试,要考,甚至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于是,上到天子公卿,下到走卒贩夫,不分男女,多多少少都会吟诗作对。

    就如同现在的科技,这个时代,推崇科技。

    每个时代,都有其侧重的东西。

    这个时代,科技才是最重要的一环。

    书法和文学,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再也不可能有古代那么浓郁的氛围,只能作为个人的爱好。

    许临放下毛笔:“过奖了!”

    两人在书房这里待了三个多小时,写写书法,看看书,探讨一下书里面的东西。

    比如今天池凌日看的《长短经》。

    这本书,讲的是谋略,其实说的也是治国理政,细分下来,就是讲的治国、用人、外交和军事等等领域的内容。

    这些东西,太过遥远,和普通人没有半毛钱关系,《长短经》,普通人看了,也没有什么用,只能当成一般的读物来看。

    但池凌日是大佬退下来,当年,他没办法更进一步,因此只能遗憾退下。

    现在,他的儿子,池伯言,池临月和池龙庭的爸爸,他就差一步,就要走到当年池凌日到达过的位置。

    池凌日经常指点自己的儿子。

    和许临在书房聊了三个多小时,池凌日不亦乐乎。

    他年纪大了。

    这个年纪,而且是这个地位。

    他其实没有什么朋友了,而且,早年他的朋友,有的已经渐行渐远,早就没了联系,有的早已归为黄土。

    往后看,空无一人,往前看,也是空无一人。

    往当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