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与这些尾大不掉的世家大族产生矛盾。从太宗李世民开始,便有意识地提拔寒门士子、山东(崤山以东)旧族、甚至归化的胡人将领,以分散和制衡关陇集团的权力。科举制度的逐步完善,更是为皇权提供了一条绕开世家、选拔忠于皇帝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韦挺口中的“陛下”,此刻正励精图治,试图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这位帝王雄才大略,目光如炬,对于关陇世家在地方上的盘根错节、在军中的潜在影响力、以及在朝堂上的抱团行为,不可能没有警惕。他需要的是一个高度集中、能够彻底贯彻其意志的中央政府,而不是一个由少数几个家族联合掌控的“寡头政治”。因此,敲打、限制,甚至在必要时分化瓦解关陇世家,是皇权必然的选择。韦挺的“不能给陛下任何把柄”,正是对这种猜忌的敏锐感知和无奈应对。
其次,是新兴势力的崛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举制的推行,一批非关陇出身的官僚集团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他们或是凭借科举功名,或是凭借特殊的机遇(如依附皇子、后宫干政等),迅速积累权力,成为朝堂上一股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韦挺所指的“新兴的‘女贵’势力”,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这些“女贵”,往往是指后宫中得宠的妃嫔及其家族。她们可能出身并不显赫,但一旦其家族女子获得皇帝的青睐,甚至成为皇后、诞下皇子,整个家族便会鸡犬升天,迅速跻身权贵行列。她们缺乏关陇世家那样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军功基础,但其权力的来源直接依附于皇权,来得快,也可能去得快,因此行事往往更加激进,也更受皇帝的直接掌控。对于关陇世家而言,这些“女贵”及其家族,是凭借“枕边风”上位的暴发户,是对他们传统地位和固有利益的直接冲击。她们抢占原本属于关陇子弟的官职,推行可能损害世家利益的政策,自然成为关陇世家敌视的对象。
此外,关陇集团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各大世家之间,既有联姻合作,也有利益冲突和明争暗斗。为了争夺有限的政治资源,为了在皇权面前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家族之间的倾轧也时有发生。这使得关陇集团在面对外部挑战时,难以形成真正统一的意志和行动。
因此,韦挺和他所代表的关陇世家,正处在一个微妙而危险的十字路口。他们是帝国的基石之一,拥有深厚的积累和强大的潜力,但同时也受到皇权的猜忌和新兴势力的冲击,内部亦有矛盾。如何在这复杂的局势中保全自身,并尽可能地维护家族的利益,是摆在每一个关陇世家核心人物面前的难题。
**三、静观其变:关陇世家的生存智慧与博弈**
“静观其变”,这四个字,蕴含着关陇世家数百年传承下来的生存智慧。在形势不明朗之前,不轻易出手,不暴露实力,仔细观察,耐心等待,这是避免犯错、保存自身的最佳策略。
韦挺命令“密切监视”,便是要弄清楚这个“红颜社”的真实底细。她们是真的“不满现状的江湖人”,还是另有背景?
如果只是一群被“女贵”势力压迫、或是单纯看不惯其嚣张跋扈而自发组织起来的民间力量,那对关陇世家而言,无疑是一个可以利用的“棋子”。
关陇世家虽然势大,但直接出面与“女贵”势力硬碰硬,风险太高。一来,这些“女贵”背后是皇帝,直接对抗无异于挑战皇权,会给皇帝留下“结党营私、意图不轨”的把柄,正中东了韦挺所警惕的“陛下的授意,想引我们上钩”的圈套。二来,关陇世家一向以“名门望族”自居,与一群身份不明的“江湖女子”搅在一起,也有损其“体面”。
但如果能暗中接触,稍加引导和资助,让这群“红颜社”的女子去冲锋陷阵,去冲击那些“女贵”势力,那就再好不过了。她们的行动,可以扰乱“女贵”的阵脚,消耗她们的精力,甚至可能让她们在争斗中犯错,从而引起皇帝的不满。而关陇世家则可以隐藏在幕后,坐收渔翁之利。即便事情败露,也可以将自己摘干净,顶多是“监管不力”,或者干脆推得一干二净。这便是韦挺所说的“就算不能用,也要让她们去冲击一下”的深层含义——借刀杀人,隔岸观火。
然而,如果“红颜社”背后真的是“陛下的授意”呢?
这便是最让韦挺忌惮的情况。皇帝想要对付关陇世家,直接动手师出无名,且可能引发巨大的动荡。那么,设置一个圈套,抛出一个看似诱人的“猎物”——比如一个可以打击政敌(女贵势力或许也是皇帝想敲打一下的对象)、又符合关陇世家利益的目标——引诱关陇世家出手。一旦关陇世家按捺不住,与这个“红颜社”产生瓜葛,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