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这座铜钟为界,熊部落终于掌握了更大、更复杂器具的浇铸方法。
并非是熊洪好大喜功,将几千斤的金属用来铸造这样一个东西,他是想通过对大型器具的铸造,来提升部落的冶炼、铸造水平。
现在的熊部落,不管是农具、武器或者生活用品,用到金属的地方也越来越多,势必会对技术有更高的要求。
要想提升冶炼技术,就必须不断地尝试不断地铸造,而最好的办法,就是举全族之力来铸造这样一个“大家伙”
,只要参与的匠人,都能获得很大的提升。
部落对于这些匠人,可是非常重视的,熊木、熊山、熊杰这些人,几乎现在都成了部落独当一面的人才,还有更多的村长、队长们,也都是从部落各项工坊里“进修”
过的。
从计划铸造开始,到造成的二十来天里,熊洪和部落的匠人们,几乎就没有闲下来过。
先就是绘制图纸、设计钟身的文字花纹,这部分相对简单,但要求也高,毕竟是熊部落第一件大型的器具,就算熊洪想要简单一些,但熊巫等人却非要追求完美,经常是只要有哪些笔画或者图案有瑕疵,就换掉重新写。
。
而除了熊洪之外,部落绘图最好看的几个巫,也都被“抓”
到冶炼坊院子里的住宅内,整日地关在里面,画出最符合熊巫要求的图样——熊洪无所谓,只要是制作出来,能用就行。
其次是计算铜锭的重量、比例,这些由熊黑带着几名“第五段”
的族人们一同计算。
并且设计制作的导轨、吊装工具,也需要这些人进行更精确的计算。
然后是对冶炼现场的人员分工,要说这次铸造成功,熊木无疑功劳最大。
在现场,将高炉、保温炉、导轨导流槽等工作,以及把熔炼、浇铸、封堵等流程安排的井井有条,每组之间互相配合、衔接流畅,整个铸造过程显得顺利无比,避免了很多可能生的问题。
原本熊洪最担心的浇铸中断或者模范移位的事情,也根本没有生,这些细节上的东西,也是族人们一步步地检查、不厌其烦地调整,才得到的结果。
……
铜钟铸成,打磨完毕之后,就要往部落里运送了。
在这二十天里,被选为建造“钟鼓楼”
的位置,已经用石块和砖瓦堆砌了起来,粗大的木架搭在建筑物旁边,上面捆绑着铁制的滑轮,就等着将“熊山钟”
给吊装到上面。
两条互相垂直的道路,也从钟鼓楼出,延伸向四个方位。
如何将铜钟运过去,倒是让熊洪有些头疼。
毕竟近五千斤的重量,普通的马车和牛车根本承受不住,别说运走了,不被压散架就说明车子质量非常好。
为了解决运送的问题,熊洪等人只能另辟蹊径,利用路上的积雪,制作了一个比爬犁大上很多的雪橇,前面由几匹马一同拉着,缓缓地向部落走去。
吊装是在下午,吃过饭,几乎所有的族人都从围墙里出来,聚集到了旷野上,围观安装铜钟的场景。
钟鼓楼所在的位置,只是一个还没有打地基的院子,目前才把楼的主体建设完工。
楼体底部是个正方形,边长六米,高度在八米左右,因为要承受铜钟和上层建筑的重量,底部全部用坚硬的石头和泥浆等砌成,墙体厚度则按照熊部落的建筑标准,达到了一米二厚;
钟楼分为三层加一层,底部是安放滴漏的地方,用于计时;院子里规划了一处放置日晷和圭臬的地方,用于校正时间是否有偏差;
第二层则是敲钟人休息的地方,同样有个滴漏放在中间,用于早晨和晚间的敲钟时间参考。
第三层就是放置牛皮大鼓的地方了,大鼓的声音也可以传很远,而且配合着钟声,也能传递更多的信息给远方的族人;
而在三层往上,则是一处类似亭台的地方,以房间的四棱为柱,做成了四面开窗的阁楼样式,平时窗户都开着,到天气不好或者夜晚的时候,就会把窗户关上,延缓铜钟的锈蚀。
有了铜钟如果不放上去,熊洪总觉得有些遗憾。
所以当铜钟运送到部落的时候,他便没有怎么耽误,直接让人把铜钟运送到了钟楼这边。
巨大粗壮的木架,在族人们的搭建下,形成了一个简易而有效的吊装设施,通过顶部安装的滑轮,十几个强壮的族人一起用力,一点点地把铜钟给吊了上去。
还好顶部的空间够大,虽然钟楼越往上修面积越小,但在四楼也有个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