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4章 高澄的为难(2 / 2)

p>这已经是高澄念及往日祖珽带他寻欢作乐、充当帮闲的“情谊”,格外开恩了。否则,以他睚眦必报的性格,祖珽此刻早已身首异处。

迅速料理了“内患”之后,高澄开始着手布局朝政,巩固权力。他深知自己刚刚接管大局,根基未稳,于是立刻打出“尊崇老臣”的旗号。

加封孙腾为司徒,又将早已被高欢疏远、在家闲居的封隆之请回来出任司空,同时将在晋阳镇守的舅舅库狄回洛升为太尉。

然而,明眼人都看得出,这“三公”的尊号不过是明升暗降的伎俩。孙腾、封隆之、库狄回洛这三位高欢时代手握实权的重臣,被高高架起,尊荣无比,却失去了参与核心决策和掌握具体政务的实权。高澄要用他们的资历和威望来稳定朝野人心,却又绝不容许他们妨碍自己独揽大权。

孙腾作为从龙功臣,劳苦功高,高澄也曾亲口承诺保他三代富贵。如今突然从太傅升为司徒,他虽然跪接诏书,口称谢恩,但回到府中,眉头却紧紧锁起,心中充满了不安与疑虑:“太子……不,陛下究竟意欲何为?如此急切地……难道青州那边……”他不敢再深想下去。

而被重新启用的封隆之,则显得异常平静。他坦然接受了司空之位,对高澄的任何安排都唯唯诺诺。只因他早已暗中将儿子封子绘送到了汉王刘璟麾下,为自己和家族留好了退路,此刻已是无欲则刚,静观其变。

远在晋阳的库狄回洛接到升任太尉的诏书后,先是愕然,随即便是愤怒。他虽是武将,却并非无脑莽夫,立刻嗅到了其中架空、夺权的意味。他在府中气得摔了酒杯,低声怒骂:“好个高澄小儿!如此迫不及待地削夺我等兵权,真是岂有此理!”不过,他并未立刻联想到高欢已死,只以为是高欢在幕后为儿子顺利接班铺路,虽然心中不满,却也暂时按捺下来。

正当高澄自以为初步稳定了内部,准备效仿汉国,大力推行文武分治,提拔重用崔暹、陈元康等汉人文臣来改革政务、巩固统治之时,一份从各地汇总而来的紧急奏报,如同一声惊雷,在他面前炸响!

奏报详细陈述了此前汉军骑兵大掠河北时的种种行径。一个令人震惊的真相浮出水面:汉军此次入寇,目标极其明确——专挑鲜卑贵族进行抢掠烧杀!所有在河北拥有庄园、牧场、财富的鲜卑勋贵、宗室都损失惨重,积攒多年的财富被洗劫一空,部分人甚至家破人亡。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河北地区的汉人士族豪强,除了受到一些惊吓外,其田产、宅邸、财物几乎毫发无损!

这绝非偶然!

高澄拿着这份奏报,手微微颤抖,英俊的脸上先是充满了被挑衅的愤怒,随即又被深深的忧虑所取代。他聪慧过人,瞬间想到了两种可怕的可能性:

其一,是河北的汉人士族早已与汉军刘璟暗通款曲,甚至可能提供了情报,引导汉军精准打击鲜卑势力,他们则坐收渔利,借此机会削弱鲜卑贵族的实力,提升自身在齐国的地位。

其二,更可怕的,是这一切都是刘璟的毒计!他故意放过汉人士族,集中力量打击鲜卑贵族,就是为了在齐国内部制造和激化鲜卑与汉人之间的矛盾,引发内部分裂,从而不战而屈人之兵!

无论是哪种可能,对高澄来说都是致命的威胁。他刚刚接手这个危机四伏的国家,内部派系林立,鲜卑勋贵与汉人士族之间的平衡本就微妙。如今被汉军这么一搅和,潜在的矛盾随时可能爆发。

他敢赌吗?他不敢轻易下结论,更不敢贸然行动。若是彻查河北士族,很可能逼反他们,将本就受损的国力推向深渊;若是不闻不问,鲜卑勋贵的怨气如何平息?他们可是齐国武力的基石!

越是聪明自负,思虑便越是过度。

高澄坐在空荡荡的大殿里,看着那份薄薄的奏报,只觉得它有千钧之重。他仿佛能看到刘璟在长安正带着嘲讽的笑容,注视着他这个陷入两难的新君。

一时之间,这位素以果决聪慧着称的年轻太子,竟感到一阵前所未有的茫然与无力。这盘棋,下一步,究竟该如何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