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8章 兴化坊的新模样(2 / 3)

干净。”

“如何治理的?”

林臻问。

“拆了所有临河违建,退让十丈,修了这石头驳岸,设了护栏。”

老者道,“还在地下埋了大管子,叫什么陶管排污总管。

各家各户的污水粪水,都通过管子排到城外的大池子里处理了,不往河里排。

还有河长,就是坊正兼任,每日巡查,严禁往河里倒垃圾排污水,违者重罚。

您瞧,还放了鱼苗,种了水草,净化水质。”

正说着,几个半大孩子拿着简陋的网兜和小桶,在河边浅水处嬉笑着捕捉小鱼小虾。

一位须皆白的老者,裹着厚厚的棉袄,坐在柳树下的石凳上,悠闲地垂钓。

“老张头,钓着鱼没?”

红袖章老者扬声问。

“钓着两条小鲫鱼。”

垂钓老者抬起头,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托王爷的福,这河可算活过来了。

老头子我又能钓鱼了。”

林臻看着老者满足的笑容和孩童们嬉戏的身影,心中欣慰。

金水河支流的蜕变,是系统治理的成果,更是惠民新政的缩影。

穿过几排安居楼,来到小区中心的便民市集。

市集位于一个开阔的广场上,地面同样铺着干净整洁的青石板。

摊位整齐排列,蔬果鱼肉、针头线脑、日用百货琳琅满目。

商贩们衣着整洁,热情招呼。

顾客多为小区居民,提着菜篮,悠闲选购,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却无争执喧哗。

“新鲜的冬笋哟,早上刚从南郊拉来的,水灵着呢。”

一个菜贩中气十足地吆喝。

“大娘,您瞧瞧这北燕煤做的蜂窝煤,火旺耐烧,烟少灰少,还干净。

府衙有补贴价,划算着呢。”

一个煤铺伙计向一位老妇人热情推销。

“郎君,看看这新到的格物院改良纺锤,纺起线来又快又匀,省时省力。”

一个货郎摆弄着精巧的木制器械。

林臻在一个蒸汽腾腾的早点摊前停下。

摊主是一对中年夫妇,摊车擦得锃亮,蒸笼冒着诱人的白气。

“郎君,来屉包子?猪肉白菜馅的,刚出锅,热乎着呐。”

男摊主热情招呼。

“来一屉。”

林臻示意亲卫。

“好嘞。”

摊主麻利地夹起包子,用油纸包好,“三文钱,您拿好。”

林臻付钱时,留意到摊车旁挂着一块小木牌,上面写着“卫生甲等”

四个红字。

“郎君好眼力。”

女摊主见状,脸上露出自豪的笑容,

“这是坊里每月卫生评比的牌子。

那些纠察们查得可严了。

灶台干不干净,抹布消没消毒,垃圾及不及时清走,食材新不新鲜,样样都得过关。

评上这甲等,街坊邻居都信得过,生意都好做不少呢。”

旁边一个卖水果的摊主也凑过来:“是啊。

以前这地方乱糟糟的,苍蝇嗡嗡乱飞,谁愿意来买东西。

现在多干净。

大家伙儿都自觉了。

别说乱丢垃圾,就是随地吐口痰,都怕被纠察看见,臊得慌。”

林臻听着摊主们七嘴八舌却充满自豪的议论,看着他们脸上洋溢的满足笑容和眼中闪烁的光彩,一股暖流悄然涌上心头。

安居方能乐业。

环境的改善,管理的规范,不仅提升了生活品质,更重塑了人的精神面貌和行为习惯。

离开市集,林臻被一阵清脆的读书声吸引。

循声望去,只见小区一角,一座青瓦白墙的新建院落前,挂着一块“兴化坊蒙学堂”

的匾额。

院落内,传来孩童们朗朗的读书声。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林臻驻足院外,透过敞开的院门望去。

宽敞明亮的教室内,数十名年龄不一的孩童,身着整洁的棉袄,端坐在崭新的木桌前,跟着讲台上一位年轻的流官先生,摇头晃脑地诵读着《三字经》。

阳光透过宽大的玻璃窗,洒在孩子们红扑扑的小脸上,映照着他们专注而明亮的眼睛。

“这是府衙办的蒙学堂。”

红袖章老者跟在一旁,低声介绍,“不收束修,坊内所有适龄孩童都能来读书识字。

先生是朝廷派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