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蚊香工坊(1 / 2)

半个月的时间,蚊香工坊也建立起来了。

工坊一共用了二十几个人,全部是从其他几个工坊里抽调的人手。

为了补充其他工坊的空缺,蒙小华从小石村和临近的李家村再次雇佣了二十个人,又在牙行买了十来个人才凑齐人手。

蚊香工坊的开工并没有引起人们多大的关注,只是知道山脚下的杂货铺中多了一种叫做蚊香的东西,驱蚊效果极好,一盘就能让人一夜不受蚊虫打扰,睡一个好觉。

杂货铺中的蚊香售价两文钱一盘,是蒙小华最开始调制的驱蚊蚊香基础款,除了驱蚊效果显着外,并无其他功效。

但是,工坊中生产的却不止这一种蚊香。

蒙小华翻阅了《药香制作工艺》,从中挑选了几种具有安神、静心效果的蚊香制作出来,不仅可以驱蚊,而且可以帮助睡眠。

当然,蚊香的销售还是托付给了唐家和田家的铺子。

为此,蒙小华不得不将蚊香销售的四成利润分给唐家和田家。

蒙小华也是无奈,自己家的底子太薄了,又恰逢乱世,不得不依靠唐家和田家才能实现商业上的拓展。

其实,她在田家镇开一间杂货铺,未尝没有在商业上做出尝试的打算。

反正,田家镇离得近,就算将来天下动乱,人员能及时撤回小石村,其他损失她也能承担得起。

蚊香工坊的生产,蒙小华一连去了十天,然后就把工坊的事情全权交给了蒙小丽。

蒙小丽也没有辜负大姐的信任。

蚊香工坊新建立,一切都从头开始,她带着工坊的工人们一起一点点的搭建起了工坊的一切。

同时规划了蚊香的工序,分配人手到合适的岗位上。

蚊香的制作,涉及到药材的加工。

蒙小丽特意去请了张守阳来教导工人们如何将原材料研磨成粉,又如何筛选合适的药粉进行制作。

为了提高效率,张守阳甚至根据工坊的实际需求帮蚊香工坊制作了几个合用的工具,得到了蒙小华的褒奖。

……

在建立蚊香工坊的这段时间里,张以锐送来了第一批收购的药材。

第一批药材足足有五百多斤。

张以锐请了几个同村的青年与他一起从张桥村一路挑了过来,十分辛苦。

但是,当张以锐从蒙小华手里接过卖药材的五两多银子时,张以锐脸上的喜悦根本无法掩饰。

五百多斤药材,他走这一趟就能得到五百多文钱,比他去县城里找活干赚钱快多了。

这五百文钱就是他除了务农外赚到的第一桶金。

张以锐有预感,只要他好好干,定然能赚到更多的钱。

他当场就把随同而来的几个青年的账给结了。

家里出售药材的钱不能动,但几个青年跟着张以锐走这一趟的工钱确实归自己的。

每人十五文。

拿到钱,他们一起去了山脚的杂货铺。

在来小石村的路上,他们就听张以锐把神龙坡下的杂货铺吹的天上有地下无,里面售卖的都是各种想象不到的好东西。

青年们只当张以锐是在吹牛。

因为几个青年和张以锐都是一起长大的玩伴,对他了解得太深了。

只不过,当他们走进杂货铺的时候,才发现张以锐的话虽然有夸张的成份,但却并不完全是吹牛。

准确的说,他们直接被杂货铺中的东西给惊住了。

这哪里是杂货铺啊?

或者准确的说,和他们以前见过的杂货铺比起来,这里才是真正杂货铺,以前见到的杂货铺都是些小卖部?

实在是铺子的东西太全了。

只要是老百姓生活中能用到的东西,大到锅碗瓢盆、镰刀、锄头,小到针头线脑、绢花、发带,在铺子里都能找得到。

比如,货架上明晃晃的镰刀,一看就比他们家里用的镰刀要锋利。

还有货架上黑黝黝的章丘大铁锅,虽然他们不清楚章丘是啥地方,但指节敲在锅底上的清脆声,就能听出绝对质量上乘。

在靠近杂货铺柜台的地方,地上整齐的摆放着一溜的麻袋,袋子里是各种粮食。

粗粮和细粮都有。

而且,其中尤其以大米白面的数量最多,反倒是粗粮的数量要少一些。

在柜台一侧的墙上,则整齐的挂着腌制的风干鸡、风干鸭、风干兔。

不知为何,这些肉食的价格也不贵,风干鸭的价格最便宜,一只才三十文钱。

想到家里人已经很久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