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小小心意(3 / 3)

锁情扣 追风总会疯 2595 字 4天前

突然挺直了佝偻的背脊,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在朝堂上叱咤风云的模样。

“我张家世代忠良,但翰霖毕竟只是个痴迷工匠之道的孩子。

就算……就算真有什么不测,陛下也会明察。

对了,接到翰霖后就别回京城了,让他直接住到荆州老宅来吧。”

窗外,日头逐渐耀眼,将书房内照得通明。

四人面面相觑,都在对方眼中看到了深深的忧虑。

那个从小就不爱读书,整天捣鼓稀奇古怪玩意的大胖头,如今竟成了悬在全家头上的一把利剑。

整个京城因为一道讨伐苍州的圣旨而搞得风声鹤唳,人心惶惶。

苍州王谋反,整个京城里因为一道讨伐苍州的圣旨而变得风声鹤唳,人心惶惶。

朱雀大街上,铁甲碰撞声取代了往日的市井喧嚣,披坚执锐的羽林卫列队疾行,玄色战靴踏过青石板的声音让临街商铺纷纷落下门板。

兵部衙门前,紧急调兵遣将的命令被骑着驿马的传令兵一道道送出。

户部值房里通宵亮着的羊角灯将窗纸映得惨白,算盘珠子响得如同骤雨打瓦。

户部主事们捧着空了大半的账册在廊下奔走,被夜风吹散的纸页上各种朱批字迹格外刺目。

西城粮仓外,火把将连夜搬运粮草的民夫背影拉得老长……

京城气氛紧张,而苍州各县却是一片太平欢乐的景象。

随着赵樽的大红请柬一一送出,苍州王赵樽和王妃韩蕾,九月初一要在清水县王府举行大婚仪式的消息,如同春风拂过原野,短短几天便传遍了苍州各县。

这桩婚事在苍州地界上掀起的欢腾,比每一次赵樽率军击退突厥铁骑时的凯旋盛况还要热烈三分。

王府的驿马刚踏出清水县城门,沿途的茶肆酒坊便炸开了锅。

卖炊饼的老汉在城隍庙前支着摊子,边揉面团边扯着嗓子。

“听说了没?王爷特意嘱咐膳房,要备三百担喜饼散给道贺的乡亲们!”

这话引得那些赶早市的妇人们围作一团,大家都七嘴八舌议论着该备什么贺礼。

绸缎庄的周掌柜很会蹭流量,一听到消息,立马就挂出“庆贺王爷大婚,本店“锦缎对折”

的红纸招牌,几正挑选着水红色的缎面待嫁姑娘看到后哧哧地笑。

清水河畔的芦苇荡里,渔家女们边补网边哼起了小调。

不知谁起的头,那“王爷展救苍生,王妃施药济贫病”

的民谣顺着粼粼波光飘出老远。

对岸正在浆洗衣裳的妇人们听见了,也跟着应和起来,捣衣声与歌声惊起一群白鹭,扑棱棱掠过正在搭建的十里彩棚。

王府总管这两日接帖接到手软,除却各州县官员的正式拜帖,更多的是乡老们托识字先生写的粗纸贺词。

有户人家送来对活雁,说是小儿子冒雨在芦苇荡守了三天才捕到的,非要按古礼给王妃添妆。

这些日子,不仅清水县里热闹异常,喜气洋洋。

往清水县的官道上,车马行人也比往常多了几倍不止。

有扛着麻袋的农户,里头装着新收的核桃红枣;有挑着扁担的货郎,前后箩筐里尽是红烛喜联;更有些白老者让儿孙搀着,执意要亲自去给王爷和王妃磕个头。

驿站的小吏忙得脚不沾地,却见一队青衫书生在檐下避雨。

为的书生朗声吟道:“烽火台前挽雕弓,红烛帐里画蛾眉——好个铁血柔情的王爷!”

苍州王和王妃为苍州做出的贡献,百姓们都看在眼里,所以,赵樽和韩蕾备受苍州百姓的爱戴。

苍州各县受邀的宾客和自来现场道贺的百姓,大家都在算着日子启程赶往清水县。

这些自而来的百姓,不仅是为了讨一杯喜酒喝,给苍州王的大婚仪式凑个热闹,也是为了趁着这个机会,给他们心目中爱戴敬仰的王爷和王妃,送上自己一份小小的心意。

而这些心生欢喜的百姓们,还不知道即将等待他们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