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o49章 局 未完成的答卷(2 / 3)

然出现在会议厅穹顶,老局长的身影与柯伊伯带的星光重叠。

“1974年我们第一次捕捉到异常信号时,就讨论过今天的场景,”

他展开泛黄的会议记录,初代成员用红笔标注的“敬畏与勇气并重”

字样格外醒目,“真正的准备不是拥有完美方案,而是具备不断完善的能力。”

老局长的拐杖指向屏幕上的外星信号,“对方送来的不是考卷,是答题卡——人类需要证明自己有资格成为平衡法则的共同书写者。”

投票结果最终以179票赞成、14票反对通过。

当“动态适应协议”

正式生效的瞬间,联盟总部的量子钟恰好指向17:49,与749局成立时的关键时间点完美吻合。

周舟的团队立刻向玄鸟号送返航指令,探测器的航线规划图在星图上缓缓展开——从柯伊伯带出,经火星基地补给,最终返回地球,整条航线在三维空间中勾勒出巨大的问号形状,像人类文明对宇宙出的永恒追问。

玄鸟号的转向过程被全球直播。

当探测器的离子引擎喷出蓝色光焰,开始长达17个月的返航之旅时,机械臂自动展开特制容器——里面存放着外星生态样本与刻有协作邀请的铂金盘。

盘面上,地球平衡草、火星苔藓、外星微生物的基因序列绕着双生盾图腾形成闭环,下方用749种语言刻着同一句话:“我们带着未完成的平衡理念而来。”

火星基地的平衡纪念馆里,三件信物突然再次出微光。

机械表的齿轮频率自动同步至玄鸟号的返航节奏,玉琮投射的符文与外星信号形成新的共振模式,星系图则实时标注着探测器的航线轨迹。

林小宇现,信物能量场中浮现出三位前辈未完成的手稿片段:林昭远的生态平衡方程缺了最后一项参数,王启年的量子算法少了优化系数,林念默的符号学逻辑留着空白的推导步骤。

“他们早就知道,平衡法则永远需要后来者续写,”

年轻科研者在数据库中新建文件夹,命名为“给宇宙的开放式答卷”

地球实验室的平衡草在那天集体抽出新芽,荧光花粉组成的符号矩阵中,次出现了外星信号的核心字符。

王强将这一幕记录在祖父的机械表日志里,新增的注释写道:“技术能跨越光年传递信号,但理念需要用文明的延续性来证明。”

腕表的齿轮声与玄鸟号的引擎频率通过量子通讯形成跨星际共鸣,像两代科研者在时空两端的对话。

陆玄在给女儿小馨的视频中展示了外星生态数据:“这些外星朋友和我们一样,相信平衡才能长久。”

视频那头,小女孩正用神经镜修改自己画的玉琮图案,在缺笔处填上外星信号的符号,“爸爸,这道题我们可以一起做吗?”

这个童真的提问后来被写入“动态适应协议”

的前言,成为人类文明最真诚的协作宣言。

联盟的外星数据解读中心在一周后正式成立。

周舟团队开的“跨文明翻译器”

能将生态参数转化为可视化符号,当柯伊伯带的微生物代谢数据被转化为动态符文时,所有人都惊叹地现,那正是林念默设计的“共生纹路”

的三维版本。

“它们在用我们能理解的语言讲述平衡,”

年轻工程师调出实时协作界面,地球与外星的生态数据正通过量子网络实时交换,“而我们的回应,就是不断完善这份未完成的答卷。”

玄鸟号返航途中不断传回新现:柯伊伯带的小行星带存在天然形成的“平衡轨道”

,无数冰晶颗粒按斐波那契数列排列;某矮行星的磁场变化周期恰好是地球潮汐周期的749倍;甚至星际尘埃的聚合模式都与火星基地的能量场节点分布一致。

陆田野将这些现整理成《宇宙平衡法则初探》,扉页引用了王启年的话:“最伟大的现不是找到答案,是现问题的共通性。”

全球课堂的十七万学生起了“给外星朋友的平衡提案”

活动。

肯尼亚女孩艾莎设计的“星际生态接力”

方案获得最高支持率——用玄鸟号带回的外星样本培育新型共生系统,再通过下一次探测任务送回柯伊伯带,形成跨越光年的生态对话。

“就像交换作业一样,”

她在全息演示中说,“我们可以互相学习怎么把平衡法则写得更好。”

这个方案后来被纳入联盟的长期探索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