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夜幕降临时,火星基地的灯光在红色平原上亮起,与地球指挥中心的灯光形成跨星际的呼应。周舟团队编写的“平衡协议v5.0”新增了“星际共生”章节,代码注释里写着:“继承自749局的信念,文明的意义不在于独自抵达,而在于带着善意相遇。”林小宇的星系图全息盘最终定格在地月火与柯伊伯带的连线,四维投影中,这条银色航线正随着气体密码的节奏微微震动,像根连接宇宙文明的琴弦。
当第一缕火星阳光再次照亮生态舱,监测仪显示氧气浓度稳定在17.49%,未知气体的回应信号变得更加清晰。林小宇摘下呼吸面罩,在火星的空气中轻声说道:“我们听到了,也在回应。”他的声音在生态舱中回荡,与苔藓的光合作用声、拟态植物的生长声、未知气体的振动声交织成和谐的乐章。在遥远的柯伊伯带,玄鸟号探测器的机械臂轻轻摆动,“平衡”二字的激光纹路在星际尘埃中反射微光,仿佛在为这场跨越光年的文明对话,标注着温柔的注脚。
这场以17%氧气浓度为起点的相遇,证明了749局半个世纪的坚守:技术的终极目标不是征服宇宙,而是听懂宇宙;文明的最高成就不是独自前行,而是带着善意等待。就像火星生态舱中那不断融合的氧气与未知气体,平衡的真谛从来不是完美的比例,而是不同存在的相互尊重、彼此成就,在浩瀚宇宙中共同编织属于所有文明的平衡网络。而这一切的起点,只是那缕带着草木清香的、属于火星基地的第一缕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