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1149章 安安心心拿钱,还能落一个好名声(2 / 3)

业生,但这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没有一个是通过校招进来的,都是重金挖墙脚,挖过来的成熟型人才。

    这对企业人才梯队的培养,是极其不利的。

    “如果青山有一所名牌大学就好了。”

    顿了顿,罗百强对宋思铭说道。

    这番感慨,正好给了宋思铭切入主题的机会。

    “在不久的将来,青山或许真会迎来一所名牌大学。”

    宋思铭说道。

    “哪所名牌大学?”

    罗百强好奇地问道。

    “江北大学。”

    宋思铭回答道。

    “江北大学要搬到青山?”

    罗百强惊讶道。

    “搬肯定是搬不了,但江北大学计划在江台之外建设一个新校区,青山正在全力争取。”

    宋思铭透露内部消息。

    “新校区也行啊!”

    罗百强问宋思铭:“希望大吗?”

    “我觉得希望还是挺大的,前几天,江北大学的党委书记刚来过一趟青山,对于青山的大环境还是比较满意的,只不过新校区的选址是个问题。”

    宋思铭说道。

    “怎么呢?”

    罗百强问道。

    “新校区肯定不能安排在犄角旮旯的地方。”

    宋思铭先说选址原则。

    “那是肯定的,犄角旮旯配不上江北大学的牌子,必须得是市内两区,最为繁华的地段。”

    罗百强回道。

    “青南区不行,新校区起步一千亩,没有合适的地块。”

    宋思铭排除青南区。

    “确实。”

    罗百强就是运河边长大的青南区人,深知现在的青南区是什么情况。

    想在青南区找一块一千亩以上的土地,想都不要想。

    “青北区这边成片的土地倒是不缺,但问题是都在边缘地带,想在建成区调整出一块千亩规模的地块,同样不容易。”

    宋思铭又说道。

    “建成区,千亩规模的地块……”

    百强机械就是在青北区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对于青北区的城市结构,罗百强也是了如指掌。

    青北区的供地模式,是延伸型供地,二十年间,建成区稳步外扩。

    并不是像某些城市,采取星星点灯式的供地模式,先尽可能拉大城市框架,再一点点地去填空。

    这就导致,青北区建成区域内,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