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o1章 我闻到了阴谋的味道(1 / 2)

严瑾清朗的声音瞬间吸引了全场的注意。

就连高踞龙椅的皇帝,眼中也闪过一丝异色,微微颔示意他讲。

庞太师冷笑一声,负手而立,似乎想看看这个“小小布衣”

能如何狡辩。

严瑾显得不卑不亢,他的目光平静地扫过庞太师,并未直接回应“细作”

或“妖人”

的指控,而是转向皇帝,缓缓说道:

“陛下,草民确系一介布衣,机缘巧合流落北疆,蒙李将军不弃,得以在军中效力。”

“所谓‘奇谋’,不过是草民惯于观察细节,结合军情舆图,多做推演罢了,实不敢当‘小谋圣’之称,更谈不上什么通天彻地之能。”

他语气平和,先将自己姿态放得极低,化解了部分“妖人”

的指控。

“至于太师所言,草民于溃军中独自生还,毫无伤……”

严瑾话锋一转,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自嘲与无奈:

“此事实属侥幸。

当日草民躲于粮车之下,又被同袍遗体覆盖,敌军匆匆掠劫粮草,或许以为车下皆是死人,这才逃过一劫。”

“至于毫无伤,或许是惊吓过度,加之衣物遮掩,未留意细小擦伤,让太师见笑了。”

他这番解释倒是合情合理,将“不可思议”

的生还归咎于战场混乱与运气,姿态放得更低。

然而,庞太师岂会轻易罢休,他冷哼一声:

“巧言令色!

即便生还之事可解,那你屡次精准预判敌军动向,又作何解释?莫非你真有未卜先知之能?”

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也是严瑾最容易暴露问题的地方!

严瑾心中顿时明白了,他知道不能再纠缠于自身,必须将水搅浑,将矛头引向更深处。

他抬起头,目光不再局限于庞太师,而是扫视全场文武,声音也提高了几分:

“太师此言,倒是让草民想起一事。”

“草民之所以能‘侥幸’预判些许敌军动向,并非未卜先知,实因现,鸣军对我军布防、粮道乃至部分将领习性,似乎……了如指掌!”

此言一出,满殿再次哗然!

李振山更是浑身一震,猛地看向严瑾,眼中充满了震惊与恍然。

他一直觉得明军打法刁钻,总能找到防线最薄弱处,原来症结在此?!

严瑾不顾众人反应,继续沉声说道:

“鹰嘴崖之战,敌军能精准找到防御相对薄弱的西门,并选择最佳夜袭时机;

野狼峪运粮队被围,敌军仿佛早已知晓其行进路线;

甚至我军几次意图反击,对方总能提前布置,仿佛……仿佛有一双眼睛,在暗中将我军动向,源源不断送至鸣军主帅案头!”

他每说一桩,李振山和北疆将领的脸色就难看一分,因为这些皆是他们亲身经历、倍感蹊跷之战。

而文武百官中,不少人已是脸色微变,窃窃私语起来。

庞太师脸色一沉,喝道:“黄口小儿,休得胡言!

你这是在暗示我朝中有人通敌叛国不成?!”

“草民不敢妄言!”

严瑾立刻躬身,语气却斩钉截铁:

“草民只是据实陈述北疆战场所见之怪象!

草民一介布衣,人微言轻,所思所想不过管中窥豹。”

“但太师乃国之柱石,阅历丰富,难道不觉得,北疆战事,敌我情报之差,悬殊得有些异常吗?”

他巧妙地将问题抛回给了庞太师,并将个人嫌疑,上升到了国家情报安全的层面。

“若真如太师所虑,草民是细作,”

严瑾趁热打铁,语气带着一丝悲凉与自嘲:

“那草民为何要助李将军连连击败鸣军?若为取信,一二小胜足矣,何须助我军打出数场大捷,重创鸣军,稳定北疆防线?这于‘细作’而言,岂非自断臂膀,愚蠢至极?”

他环视众人,最后目光恳切地看向皇帝:

“陛下明鉴!

草民之心,日月可鉴!

草民所有建言,皆是为保北疆安宁,护我大清百姓!

若因草民些许微末之功,引来猜忌,致使朝堂生疑,将士寒心,北疆防务动摇……”

“那才是真正亲者痛,仇者快!

恐正中那暗中通敌者之下怀!”

轰!

严瑾这番话,如同连环惊雷,一波接一波。

他先是承认自己“观察入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