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扰王阿姨许久的胃痛(2 / 15)

发油成分可松弛胆管括约肌,增加胆汁流量,抗肝纤维化,改善微循环。

3.川芎(辛,温;归肝、胆、心包经)

-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为“血中气药”,能上行头目、下走血海,疏通肝胆瘀滞。

-现代药理:川芎嗪可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减轻胆囊壁炎症水肿。

4.丹参(苦,微寒;归心、肝经)

-功能:活血祛瘀,通经止痛,养血安神。《本草便读》言其“能破宿血,生新血”,化瘀而不伤正。

-现代药理:丹参酮类成分抗氧化、抗纤维化,改善胆囊局部微循环,促进损伤修复。

二、臣药:理气行滞,清热利胆(辅助君药,通利三焦)

1.香附(辛、微苦、微甘,平;归肝、脾、三焦经)

-功能: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调经止痛,为“气病之总司”。《本草纲目》称其“利三焦,解六郁”。

-现代药理:挥发油可抑制胃肠及胆囊平滑肌过度收缩,缓解胆绞痛。

2.木香(辛、苦,温;归脾、胃、大肠、三焦、胆经)

-功能:行气止痛,健脾消食,善行三焦气滞,尤长于疏利肝胆脾胃之气。

-现代药理:木香内酯能促进胆囊收缩,增强胆道蠕动,加速胆汁排泄。

3.枳壳(苦、辛、酸,微寒;归脾、胃经)

-功能:理气宽中,行滞消胀,破气除痞,与柴胡相伍,一升一降,调畅气机。

-现代药理:挥发油成分可增强胃肠动力,间接改善胆道排泄功能。

4.青皮(苦、辛,温;归肝、胆、胃经)

-功能:疏肝破气,消积化滞,力猛善破,专治肝经气滞血瘀之重症。

-现代药理:含柠檬烯,可利胆、抗炎,调节胆道压力。

5.茵陈(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功能:清利湿热,利胆退黄,为治黄疸要药,《本草拾遗》载其“通关节,去滞热”。

-现代药理:茵陈蒿酮能增加胆汁中胆酸和胆红素排出,抑制肠道细菌过度繁殖。

6.黄芩(苦,寒;归肺、胆、脾、胃、大肠经)

-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善清肝胆湿热,与柴胡配伍,成“柴胡黄芩汤”核心,和解少阳。

-现代药理:黄芩苷抗炎、抗菌,抑制胆道感染时的内毒素释放,保护肝细胞。

7.栀子(苦,寒;归心、肺、三焦经)

-功能: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通利三焦湿热,使邪从小便而出。

-现代药理:栀子苷可利胆、利尿,降低血清胆红素,改善胆汁成分比例。

8.金钱草(甘、咸,微寒;归肝、胆、肾、膀胱经)

-功能:利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为肝胆结石、湿热黄疸要药。

-现代药理:含酚性成分,促进胆汁分泌,溶解胆色素结石,抑制结石形成。

9.鸡内金(甘,平;归脾、胃、小肠、膀胱经)

-功能:健胃消食,涩精止遗,通淋化石,《医学衷中参西录》称其“为消化瘀积之要药”。

-现代药理:含胃激素,增强胃黏膜屏障,促进胆酸分泌,辅助溶解胆固醇结石。

三、佐药:健脾护正,化瘀通络(兼顾虚实,防耗伤正气)

1.党参(甘,平;归脾、肺经)

-功能:健脾益肺,养血生津,扶助正气,防理气破瘀药耗气伤阴,体现“攻补兼施”。

-现代药理:党参多糖调节免疫,改善老年患者气虚状态,促进胆囊黏膜修复。

2.白术(苦、甘,温;归脾、胃经)

-功能:健脾益气,燥湿利水,与党参相伍,增强脾胃运化,杜绝生湿之源。

-现代药理:挥发油成分保护胃黏膜,调节肠道菌群,减少胆-胃反流。

3.茯苓(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

-功能: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与白术配伍,健脾祛湿,使湿热从小便去,为“培土生金”之佐。

-现代药理:茯苓多糖增强免疫,茯苓酸抗炎,改善肝胆湿热所致的水肿渗出。

4.赤芍(苦,微寒;归肝经)

-功能:清热凉血,散瘀止痛,与白芍相伍,一散一收,活血而不伤阴,柔肝而不碍滞。

-现代药理:芍药苷抗炎、抗血栓,抑制胆囊壁纤维组织增生,预防粘连。

5.桃仁(苦、甘,平;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