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骄阳的深思(2 / 16)

(治脾胃虚寒下利)、《金匮要略》桃花汤(治虚寒便脓血)。

3.健脾益气:《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参苓白术散(治脾虚泄泻)。

4.温肾固涩:《景岳全书》四神丸(治脾肾阳虚五更泻)。

5.养血滋阴:《医学衷中参西录》滋阴清痢汤(治阴虚痢)。

6.理气活血:《医林改错》少腹逐瘀汤(治血瘀腹痛、便血)。

四、总结

中医古籍虽未直接记载“溃疡性结肠炎”,但通过“肠澼”“休息痢”“久痢”等病症的论述,从症状、病因、病机到治法,形成了对慢性肠道脓血便、反复发作性腹泻的完整认识。其核心理论强调湿热、脾虚、肾虚、血瘀为主要病理因素,治疗注重辨证论治,分期施治(急性期清热利湿、调气和血;缓解期健脾补肾、养血固涩)。这些古籍记载为现代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和临床经验。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诊断、辨证分型及治疗处方用药

一、中医诊断

病名归属:根据临床表现(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等),归属于“泄泻”“痢疾”“肠澼”“休息痢”“脏毒”等范畴。

诊断要点:

1.四诊合参:

-症状: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多为左下腹或脐周痛,便后缓解)、里急后重,可伴神疲乏力、纳差、消瘦等。

-舌脉:急性期多舌红苔黄腻(湿热),慢性期多舌淡苔白腻(脾虚),舌紫暗有瘀斑(血瘀);脉弦滑(湿热)、细弱(脾虚)、沉迟(阳虚)。

2.病因病机:核心为“本虚标实”,急性期以湿热、血瘀、热毒等标实为主,慢性期以脾虚、肾虚等本虚为主,常兼夹湿、瘀、热、寒。

二、辨证分型及治疗处方

1.湿热内蕴证(急性期为主)

-主症:腹泻急迫,黏液脓血便,腹痛灼热,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口苦口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调气和血。

-代表方:白头翁汤合芍药汤加减

-处方:白头翁15g、黄连9g、黄芩12g、黄柏10g、白芍15g、当归10g、木香9g(后下)、槟榔10g、甘草6g、秦皮12g。

-加减:脓血多者加地榆炭、槐花炭;腹痛甚者加延胡索、川楝子;发热加金银花、蒲公英。

2.脾虚湿盛证(慢性期为主)

-主症:大便溏稀,夹黏液,反复发作,食少腹胀,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细弱或濡缓。

-治法: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代表方:参苓白术散合痛泻要方加减

-处方: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5g、山药15g、莲子肉12g、薏苡仁30g、陈皮9g、白芍15g、防风9g、砂仁6g(后下)、甘草6g。

-加减:黏液多者加苍术、厚朴;便溏甚者加芡实、炒扁豆;久泻气虚下陷加黄芪、升麻。

3.脾肾阳虚证(缓解期\/久病)

-主症:黎明前腹泻(五更泻),或久泻不止,粪质清稀,夹不消化食物,腹部冷痛,喜温喜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弱。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代表方:四神丸合附子理中汤加减

-处方:补骨脂12g、肉豆蔻9g、吴茱萸6g、五味子9g、附子9g(先煎)、党参15g、白术12g、干姜6g、甘草6g。

-加减:滑脱不禁加赤石脂、禹余粮;腹痛加肉桂、小茴香;便血加艾叶炭、炮姜炭。

4.阴血亏虚证(久病伤阴)

-主症:大便干燥或黏滞,带少许脓血,午后低热,手足心热,口干不欲饮,消瘦乏力;舌红少苔或光剥,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凉血止血。

-代表方:驻车丸合增液汤加减

-处方:黄连6g、阿胶9g(烊化)、当归10g、白芍15g、生地黄15g、麦冬12g、玄参12g、甘草6g。

-加减:便血多加旱莲草、女贞子;虚热明显加地骨皮、银柴胡。

5.气滞血瘀证(慢性反复发作\/肠络瘀阻)

-主症:腹痛拒按,痛有定处,大便夹血块或紫暗脓血,面色晦暗,肌肤甲错;舌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通络。

-代表方: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