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中的采药人(3 / 4)

肾、强筋骨、祛风湿,辅助君药增强祛风湿之力,又能补肝肾以治其本;怀牛膝补肝肾、强筋骨,且能引血下行,使药力直达病所,二者共为臣药。

-佐使:“石磨麦粉”被认为得金石之气,麦麸通经络,麦粉固脾胃,可辅助药物通络,并顾护脾胃,有佐使之用。但所谓“得金石之气”等说法无科学依据。

构方思路是祛风湿与补肝肾相结合,标本兼治。从现代药理看,药物的抗炎、镇痛、调节免疫等作用相互协同,可有效缓解风湿痹痛症状,改善关节功能。同时,补肝肾的药物对肝肾不足引起的筋骨虚弱等也有改善作用。

绣娘走时,叶承天从案头拿起幅未完成的刺绣,正是药王庙前的千年古柏,枝干上落着只衔药草的山雀:“你看这柏树枝,虽老却遒劲,全靠树根在石缝里找水。人身上的经络,也像树根一样,得常通着才不僵。”

医馆月话:

万物皆为药中师

戌初,阿林蹲在院子里筛麦麸,见叶承天对着石磨发呆,月光把他的影子拉得老长,像极了药王庙壁画上孙思邈采药的模样。“师父,今天那个绣娘,您为啥不用附子、干姜?”

“她的腰伤是久坐生湿,湿久化热,再用热药就像火上浇油。”叶承天指尖划过石磨的纹路,“你看这石磨,上为天盘,下为地盘,中间的磨眼是人气,磨面时要‘天盘动,地盘静’,治病也一样,要辨清哪是动的病邪,哪是静的本虚。”

忽然有山风掠过,吹落石磨上一片柏树叶,恰好盖在筛好的麦麸上。叶承天拾起叶子,对着月光看叶脉:“柏叶可入药,能凉血止血,可今天我用麦麸,是取它‘土中生、谷之皮’的特性,脾主肌肉,麸皮最养脾。孙真人说‘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病源在脾,就找土里长的;病在经络,就找能通络的——这石磨、麦麸、柏叶,都是咱们的老师。”

阿林似懂非懂地点头,忽见叶承天从衣襟里掏出个小布包,里面是这几日患者送的礼物:绣娘的半幅刺绣、挑夫的山药、妇人的野花……“你看,这些东西都带着患者的心意,就像草药带着天地的心意。当医生的,若能把这些心意都化到药方里,药就有了魂。”

更深,医馆的灯火次第熄灭,唯有药柜上的琉璃灯还亮着,映得“大医精诚”的匾额忽明忽暗。叶承天枕着石磨而眠,梦中又回到药王庙,看见孙思邈正对着满山草木微笑,每片叶子上都写着医方,每朵花蕊里都藏着救苦的慈悲——原来最好的药方,从来都在天地之间,在医者的仁心深处。

在苍茫天地间,山风轻拂,石磨缓缓转动,碾过的不仅是金黄的麦子,更是医者对生命与医药的深刻认知。当一片柏树叶随风飘落,恰好盖在筛好的麦麸上,这看似偶然的一幕,却在医者叶承天眼中,蕴含着自然对医药的启示。

柏叶,在传统医学典籍中,明确记载其可入药,性凉味苦、涩,归肝、肺、大肠经,具有凉血止血、化痰止咳、生发乌发的功效。在诸多古籍中,都有关于柏叶用于治疗各种血症的记载。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柏叶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如黄酮类、萜类等,这些成分赋予了它止血、抗菌、抗炎等药理活性。然而,在叶承天眼中,此刻的柏叶不仅仅是药典中记载的药物,更是自然给予的灵感。它与麦麸的相遇,让叶承天领悟到,对药物的认知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功效,更要从自然的角度去理解其特性与用途。

麦麸,作为“土中生、谷之皮”的产物,在叶承天看来,与脾有着天然的联系。中医理论中,脾主肌肉,主运化水谷精微。麦麸生于土中,是谷物的外皮,从五行和脏腑的关系来看,正对应着脾土。它虽不像许多名贵药材那样备受瞩目,但却有着独特的养脾功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食用麦麸制作的食品,常常会感觉到肠胃更加舒畅,消化功能得到改善,这正是麦麸养脾作用的体现。这种对麦麸的认知,源于对自然与人体脏腑关系的深刻理解,是对传统医学理论的生动诠释,也是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

孙思邈曾言:“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叶承天将这一理念贯彻得淋漓尽致。他明白,治病的关键在于找到病源。当病源在脾时,就从土里生长的植物中寻找药物;当病在经络,便寻找具有通络功效的药材。这种从自然中寻找答案的思维方式,让他对药物的运用更加灵活、精准。他深知,天地间的一草一木,都蕴含着治愈疾病的力量,只要医者能够用心去观察、去感悟,就能发现这些天然药物的独特价值。

在叶承天的医馆里,不仅仅是药材散发着药香,患者们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