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腰的破庙里,面对高烧抽搐的孩童,陈松年让林砚之先拟方。少年看着孩子口唇焦裂、疹色紫暗,想起《幼幼集成》里\"麻为阳毒,贵得透发\",却犹豫是否该用石膏。师父摸摸他冰凉的手背:\"观其舌绛而干,乃热入营血,当用犀角地黄汤加减,佐以蝉蜕透疹。\"说罢亲自掌勺,教他掌握武火煎药的时辰——砂锅里的药汁沸腾三次,恰如更鼓三声,暗合《汤液经法》的火候之道。
每逢朔月之夜,陈松年便让砚之背着药箱走二十里夜路,去给江对岸的老渔翁送药。起初少年常被猫头鹰的叫声惊出冷汗,后来却发现月光能照清每种草药的轮廓:益母草在露水里泛着银边,车前子的穗子像串起的珍珠。师父说:\"医者走夜路,须得让心里亮堂过月光。\"某次归来遇暴雨,师徒俩在土地庙避雨,陈松年从怀中掏出用油纸裹着的《本草图经》,借闪电的光指点着穿山甲的图谱:\"此药最忌火炒,世人多不知其性,你看这鳞片排列,正是利水通经之象。\"
三年后的惊蛰,林砚之在药庐后院晾晒师父新制的膏方,忽听前堂传来争执声。原来是城西米商带着厚礼求购陈松年秘传的醒酒方,却被师父指着门前\"只收半升米,不接半两金\"的木牌拒绝。待商人愤而离去,陈松年擦着药柜对徒弟说:\"医道如秤,失之毫厘则人命关天,若被金银蒙了眼,这秤杆便要歪进黄泉路。\"少年望着师父洗砚时溅在青衫上的墨渍,忽然明白为何师父诊脉时总把袖口捋得格外整齐——那是医者对天地的敬畏。
当春分的第一缕阳光爬上药庐的飞檐,林砚之已能独自辨识百种药材的真伪:真牛黄的层纹如琥珀松脂,假朱砂的粉末遇水会泛出铁腥。某个给佃农义诊的午后,他见师父在给一位断指的樵夫包扎时,特意在金创药里加了两钱人参:\"血肉之伤,最需补气血以生新。\"那一刻,少年忽然懂得医书里\"医者仁术\"四字,原是要把活人济世的温热,熬进每一味苦寒的药材里。
光绪十四年夏,扬子江畔的芦苇荡被暑气蒸得蔫黄,毗邻的杨木村却在暮色里腾起阵阵哭声。林砚之背着药箱赶到时,正见村口王老汉趴在井沿呕吐,秽物中竟混着血丝,老伴儿扶着他的手瘦得像枯竹,腕上诊脉的地方青黑一片。少年医士掀开草席,只见屋里三个孩童蜷在竹床上抽搐,被褥间散发着酸腐的腥气——这并非寻常暑湿泄泻,倒像是中了某种秽浊之毒。
他蹲下身用银针点刺患儿指尖,挤出的血珠凝滞不流,再看舌苔皆呈灰紫,突然想起《诸病源候论》中\"谷道垢浊,因饮食生冷不洁\"的记载。挨家挨户走访时,发现所有患者都有同一个症状:黎明前腹痛如绞,泻下物臭如败卵,且发病前两日都曾饮用过村西头的响水溪。当他跟着挑水的农妇走到溪边,腐藻味混着铁锈味扑面而来,上游百米处的破庙废墟下,正有几具死猪泡在浅滩里,白花花的肚子翻着蛆虫。
\"定是溪水被尸毒污染了!\"林砚之挽起裤腿蹚进及膝深的淤泥,看见石头上附着的绿苔泛着异样的青黑,捧起水来细闻,果然有股焦糊的药味——分明是上游染坊倾倒的废水混着腐尸,在烈日下沤成了毒汤。他立刻找到村长,带着几个青壮用竹篱笆拦住上游污染源,又教村民用新采的菖蒲、艾叶煮水洒在井台,再取灶心土、赤石脂、禹余粮三味药,按《伤寒论》的理中法熬成稠汤,让患者用竹筒灌服。
三日后的清晨,当第一锅药汤在祠堂前的大铁锅里翻滚时,林砚之蹲在灶台前添柴,看赤石脂在沸水中旋出红丝,忽然想起师父说过\"治泻莫忘固肠,更要化浊\"。他特意让村民将药渣埋在溪边,用艾草熏烤污染源,又画了十二张\"禁饮生水\"的告示,贴在每座石桥的栏柱上。当第七个患儿终于能喝下稀粥时,王老汉颤巍巍地捧来一筐新收的莲子,却被他塞进还在发烧的李阿婆床头:\"您留着给孙子补气血,这病去了七分,还得用粳米粥养脾胃。\"
这场疫情过后,林砚之的青布衫上多了道洗不掉的赭石印——那是连夜熬药时溅上的。十九岁生辰那天,陈松年看着徒弟整理的《杨木病案》,见他在\"秽浊致泻\"条目下画了幅溪水污染示意图,旁边用蝇头小楷注着:\"医者寻源,当如侦探查案,观舌苔知胃气,察粪便明病源,缺一不可。\"老医士捋着胡须颔首,将祖传的牛角药匙塞进他掌心,匙柄上\"见微知着\"四个篆书,在烛火下泛着温润的光。
转年春分,林砚之在梧桐巷挂起\"松心别院\"的木牌,诊费只收半合糙米。城西绸缎庄的少东家捧着金叶子求治头痛,他却让管家先给巷尾长疥疮的乞儿敷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