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毒夹湿伤气阴(2 / 4)

同时,他用金黄散以醋调成糊状,外敷在疔疖患处,“金黄散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醋调则能增强其软坚散结之力。”

经过数日治疗,林姑娘的疔疖逐渐消退,红肿疼痛消失。岐黄又叮嘱她:“芒种时节,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汗渍长时间停留;饮食上少吃辛辣油腻之物,以防暑毒内生。”

三、孕妇疰夏:胎前暑湿的艰难调治

戌时初,李秀才搀扶着面色萎黄、精神萎靡的妻子,忧心忡忡地来到医馆。妇人妊娠七月,自入芒种以来,便出现倦怠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身热不扬等症状,日渐消瘦。

“内子本就体弱,如今妊娠,又受暑湿之邪侵袭,整日无精打采,吃不下东西,这可如何是好?”李秀才焦急地说道。岐黄安慰道:“莫急,待我仔细诊治。”他观察妇人舌淡红,苔白腻,脉濡滑,辨证为暑湿困脾,气阴两虚,且有胎动不安之象。

考虑到妇人妊娠的特殊情况,用药需格外谨慎。岐黄以清暑益气汤去黄连、竹叶,加白术15g、砂仁6g(后下)、苏梗9g:“西洋参、石斛、麦冬益气养阴;白术健脾燥湿;砂仁、苏梗理气和中、安胎。如此既能清暑湿,又不伤及胎气。”

妇人服药后,恶心呕吐减轻,食欲稍有改善。岐黄又让她每日饮用荷叶粥,并在室内放置藿香、佩兰香囊,以芳香化湿。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妇人精神渐好,胎动也趋于正常。

第三章暑湿论治·清补兼施的平衡之道

一、核心治则:清暑毒、化湿浊、益气阴

亥时正,岐黄在医案上郑重写下“治芒种三法:清、化、补”六字,案头整齐摆放着三组药对:黄连与竹叶,清热泻火;藿香与佩兰,芳香化湿;西洋参与麦冬,益气养阴。

“芒种之病,多因暑毒夹湿,气阴受伤。清热不可过寒,以免损伤阳气;化湿不可过燥,以免耗伤阴液;益气不可壅滞,以免助湿生热。”岐黄语重心长地对阿远说道,“黄连配竹叶,取其轻清之性,清泻暑热而不伤正;藿香配佩兰,芳香化浊,醒脾和胃;西洋参配麦冬,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此乃清补兼施之妙。”

阿远见方中常配陈皮、茯苓,便问道:“陈皮理气,茯苓祛湿,莫非也是为了调畅气机、分利水湿?”岐黄欣慰地点点头:“正是!暑湿之邪易阻遏气机,陈皮理气和中,可使气机通畅;茯苓利水渗湿,能导湿邪从小便而出,二者合用,有助于恢复脾胃的运化功能。”

二、经典方剂的时令化裁

子时三刻,岐黄在古籍中夹入新整理的医方,重点对清暑益气汤、五味消毒饮、六一散三方进行标注和修改。

1.清暑益气汤(气阴两伤,暑湿内侵)

-基础方: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

-芒种化裁:若暑热较盛,加石膏30g(先煎)、知母12g,增强清热之力;湿浊较重,加藿香12g、佩兰12g,芳香化湿;食欲不振,加炒麦芽15g、炒神曲15g,消食和胃。

2.五味消毒饮(暑毒蕴结,痈疖肿痛)

-基础方: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

-芒种化裁:脓已成,加皂角刺9g、穿山甲6g(代),透脓溃坚;疼痛剧烈,加乳香6g、没药6g,活血止痛;发热明显,加连翘15g、黄芩12g,清热解毒。

3.六一散(暑湿下注,小便不利)

-基础方:滑石、甘草

-芒种化裁:若小便短赤涩痛,加木通6g、竹叶9g,清心利水;暑热较甚,加薄荷6g(后下)、淡竹叶12g,清热解暑;湿浊较重,加藿香12g、茯苓15g,化湿利水。

“使用方剂时,需根据患者具体症状灵活化裁,不可拘泥于成方。”岐黄强调,“如清暑益气汤,若患者无热象,黄连用量宜小,甚至可不用;若气阴两虚明显,可适当增加西洋参、麦冬的用量。”

三、针灸奇术:清暑化湿的时空疗法

丑时初,月光如水洒在医馆内,岐黄在针灸铜人上仔细标注“暑湿三穴”:大椎、曲池、足三里。阿远提着艾灸灯,见师父在“午时”“未时”两个时辰处画了醒目的标记。

“午时心经当令,未时小肠经当令。大椎为诸阳之会,刺之可清热解表、宣泄暑毒;曲池为大肠经合穴,能疏风清热、调和气血;足三里为胃经合穴,可健脾和胃、化湿益气。”岐黄一边讲解,一边用银针模拟进针手法,“对于中暑高热者,大椎、曲池用泻法,以清热泻火;对于暑湿困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