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穴,引火下行。”
三、孕妇失眠:胎前阴阳的艰难调和
未时初,李秀才搀扶着妻子,满脸忧虑地踏入医馆。妇人妊娠八月,近几日彻夜难眠,心烦易怒,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内子本就阴虚,加之妊娠后期,阴血下聚养胎,虚火更旺,夜夜辗转反侧,这可如何是好?”李秀才焦急万分。岐黄安慰道:“莫慌,待我仔细调理。”他辨证为阴虚火旺,心神不宁,且有胎动不安之象。
考虑到孕妇特殊体质,岐黄谨慎用药,以天王补心丹合寿胎丸加减:生地12g、玄参9g、丹参12g、酸枣仁30g、柏子仁15g、桑寄生15g、续断15g、阿胶9g(烊化),去朱砂以防伤胎。“天王补心丹滋阴养血、安神定志,寿胎丸固肾安胎,如此兼顾母子,调和阴阳。”
妇人服药后,睡眠逐渐改善,胎动也趋于平稳。岐黄又让她每日饮用百合莲子粥,并在枕边放置薰衣草香囊,以宁心安神。
第三章阴阳论治·滋阴潜阳的平衡之道
一、核心治则:滋肾阴、潜虚阳、调阴阳
申时正,岐黄在医案上郑重写下“治夏至三法:滋、潜、调”六字,案头整齐摆放着三组药对:龟板与鳖甲,滋阴潜阳;黄连与肉桂,交通心肾;生地与白芍,养血敛阴。
“夏至治病,关键在调和阴阳。滋阴不可过腻,以免阻碍气机;潜阳不可过峻,以免损伤阳气;调和需因势利导,顺应阴阳消长。”岐黄语重心长地对阿远说道,“龟板配鳖甲,滋肾阴而潜虚阳;黄连配肉桂,泻心火而温肾水;生地配白芍,补阴血而敛浮阳,此乃‘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之妙。”
阿远见方中常配陈皮、枳壳,便问道:“此二药理气,莫非是为了防止滋阴药滋腻碍胃?”岐黄欣慰地点点头:“正是!滋阴之品多腻滞,陈皮、枳壳理气和胃,可使补而不滞,气行则血行,阴阳调和更顺。”
二、经典方剂的时令化裁
酉时三刻,岐黄在古籍中夹入新整理的医方,重点对三甲复脉汤、天麻钩藤饮、天王补心丹三方进行标注和修改。
1.三甲复脉汤(阴虚风动,虚火上浮)
-基础方:龟板、鳖甲、牡蛎、生地、白芍、麦冬、阿胶、炙甘草
-夏至化裁:若虚热明显,加知母12g、黄柏9g,增强清热降火之力;失眠严重,加酸枣仁30g、夜交藤30g,养心安神;汗出过多,加五味子9g、山茱萸15g,敛汗固涩。
2.天麻钩藤饮(肝阳上亢,眩晕头痛)
-基础方:天麻、钩藤、石决明、栀子、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
-夏至化裁:阴虚明显,加熟地15g、龟板15g,滋阴潜阳;耳鸣如潮,加磁石30g(先煎)、五味子9g,益肾聪耳;口苦咽干,加龙胆草6g、丹皮9g,清肝泻火。
3.天王补心丹(阴虚血少,神志不安)
-基础方:生地、玄参、丹参、当归、天冬、麦冬、柏子仁、酸枣仁、党参、五味子、茯苓、远志、桔梗、朱砂
-夏至化裁:孕妇去朱砂,加桑寄生15g、续断15g,安胎宁神;心悸怔忡,加珍珠母30g(先煎)、龙齿30g(先煎),重镇安神;口舌生疮,加黄连3g、竹叶9g,清心泻火。
“用方如用兵,需因时、因人、因病制宜。”岐黄强调,“如三甲复脉汤,若患者阳虚体质,可酌加少量附子、肉桂,引火归元,此乃‘阴中求阳’之变法。”
三、针灸奇术:调和阴阳的时空疗法
戌时初,月光渐明,岐黄在针灸铜人上仔细标注“阴阳三穴”:涌泉、太溪、百会。阿远提着艾灸灯,见师父在“子时”“午时”两个时辰处画了醒目的标记。
“子午之时,阴阳交替。涌泉为肾经井穴,灸之可引火归元;太溪为肾经原穴,补之能滋补肾阴;百会为诸阳之会,针之可调畅阳气。”岐黄一边讲解,一边用银针模拟进针手法,“对于虚火上浮者,涌泉、太溪用补法,配合艾灸;百会用平补平泻法,以调和阴阳。”
此外,岐黄还介绍了“耳穴压豆疗法”:“选取心、肾、神门、内分泌等耳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压,可调节脏腑功能,改善失眠、眩晕等症状。此疗法简便易行,尤其适合日常调理。”
第四章夏至养生·滋阴潜阳的生活智慧
一、饮食妙法:三仙饮与养阴羹
亥时正,阿远在厨房忙碌着,煮制“夏至三仙饮”:莲子心3g、百合15g、麦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