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毒瘀阻三焦病(4 / 5)

通阳解表;曲池为大肠经合穴,能清泻阳明实热,行气止痛;委中为膀胱经合穴,刺血可清热凉血,通络止痛。对于大暑热毒壅塞三焦之证,在午时和未时,选取大椎、曲池、委中三穴,施以针刺或刺络拔罐疗法,可起到清热通腑、解毒泻火的作用。”

说着,岐黄拿起银针,在阿远的身上示范针刺手法。他一边操作,一边讲解:“针刺时,要注意进针的角度、深度和手法。大椎穴宜斜刺,曲池穴和委中穴可直刺。手法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进行调整,实证宜用泻法,虚证宜用补法。”阿远认真地学习着,感受着针灸的神奇效果。

此外,岐黄还介绍了“耳穴压豆疗法”:“选取耳尖、神门、内分泌、三焦、肝、胆、脾、肾等耳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压,可调节脏腑功能,清热泻火,通利三焦。此疗法简便易行,可作为辅助治疗方法,用于缓解大暑病症的各种症状。”

阿远对针灸疗法充满了兴趣,他决心要好好学习,掌握这门神奇的医术,为患者解除病痛。

第四章大暑养生·清热化湿的生活智慧

一、饮食妙法:三豆饮与清暑粥

寅时三刻,阿远在厨房忙碌着,制作"大暑三豆饮":绿豆、赤小豆、黑豆按比例混合,加适量冰糖,文火慢煮至豆粒软烂。锅中汤汁碧绿透亮,三种豆子沉浮其间,恰似将夏日的燥热都熬成了清凉。岐黄端来一碟凉拌苦瓜,又盛了一碗荷叶冬瓜粥,说道:"三豆饮最是解暑,绿豆清心火,赤小豆利湿热,黑豆滋肾阴,冰糖调味不伤脾胃;苦瓜能清热泻火,搭配蒜泥凉拌,消暑又开胃;荷叶冬瓜粥清香宜人,荷叶升清,冬瓜利湿,是大暑时节的养生佳品。"

他还展示了新研制的"清暑三宝羹":取鲜藕、山药、莲子各适量,打成细腻的糊羹,调入蜂蜜。"此羹既能清热生津,又可健脾益胃,尤其适合老人和孩子食用。"谈到饮食禁忌时,岐黄神色郑重:"大暑切忌贪凉饮冷,冰镇西瓜、生鱼片、隔夜凉茶都是大忌,容易损伤脾胃阳气,反而让湿邪趁虚而入。"

二、起居调摄:避暑湿与护正气

卯时初,晨光熹微,岐黄带着阿远在医馆门窗悬挂竹帘。"竹帘透气遮光,比布帘更能驱走暑气。"他又在屋内放置水盆,"水汽蒸发可降温,但每日要换水,防止滋生蚊虫。"床头悬挂着薄荷、藿香、艾叶制成的香囊,淡淡药香萦绕:"此香囊既能提神醒脑,又可驱蚊辟秽,一举两得。"

谈及作息,岐黄强调:"大暑宜晚睡早起,但不可熬夜耗伤阴气,午时一定要小憩片刻,养心护阳。睡觉时需盖好薄被,尤其要护住腹部和关节,空调温度不可低于26度,避免寒邪入体。"阿远见墙角放置着晒干的艾草,便询问用途。岐黄笑道:"傍晚可点燃艾草熏屋,既能驱赶蚊虫,又能借助艾草的阳气,驱散室内的暑湿之气。"

三、运动养生:动静相宜的消暑之道

辰时初,太阳渐渐毒辣起来,岐黄带领阿远在庭院中练习"大暑消暑导引术"。"双脚分开如肩宽,双手向上舒展,想象将暑气托向天空;缓缓下蹲时,意念将浊气沉入地底。"他示范着动作,身姿舒展如白鹤:"配合'呵'字诀呼气,可清心泻火。大暑运动切忌大汗淋漓,宜选择太极拳、八段锦等舒缓运动,在清晨或傍晚进行。"

他特别提醒:"运动后不可立即用冷水冲凉,也不能大量饮用冷饮。可先用温水擦拭身体,待汗消退后,再喝些淡盐水或酸梅汤补充津液。若遇暴雨天气,不宜外出运动,可在室内练习静坐调息,调养身心。"说着,岐黄在蒲团上盘腿而坐,闭目凝神,呼吸均匀绵长,仿佛与这炎炎夏日达成了某种奇妙的和解。

第五章病案奇闻:热毒肆虐下的医者仁心

一、书生高热:寒窗苦读的暑毒内陷

巳时正,县学的陈秀才被同窗抬进医馆。只见他面色潮红如涂丹砂,胡言乱语,四肢时而抽搐,体温高得烫手。"先生救救他!昨日还好好的,今日突然发起高热,昏迷不醒!"同窗焦急万分。岐黄观察其舌红绛如杨梅,苔黄燥起刺,脉洪大滑数,断定是暑热内陷心包,当即开出清营汤合紫雪丹:"犀角(水牛角代)、生地、玄参清心凉血,紫雪丹开窍醒神,此乃急救之法!"

同时,他用三棱针在秀才的十宣穴、曲泽穴迅速点刺,挤出黑紫瘀血。随着污血排出,秀才的抽搐渐渐平息。三剂药后,秀才终于清醒,却虚弱得说不出话。岐黄握着他的手安慰:"你连日苦读,正气虚弱,又贪凉饮冷,才致暑毒内陷。往后切不可再如此。"秀才含泪点头,眼中满是感激。

二、农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