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草为萤清热毒 土润溽暑补肝肾(2 / 3)

>

蒿翁取出天平,左盘放青蒿三钱,右盘放鳖甲五钱、知母二钱,天平指针竟稳稳居中。“此乃‘三透五滋二润’之制。青蒿透热(三),鳖甲滋阴(五),知母润燥(二)。七情中‘相须’‘相使’并存,青蒿如向导,鳖甲如辎重,知母如粮草,共成退敌之师。”

第四折·雷乃发声验真机

热毒神凝视琉璃盏,忽然挥手招来一阵赤风,将盏中烟雾吹得四处飞散。奇妙的是,飞散的青白色烟雾竟在空中凝成“营”字,紫黑色烟雾凝成“血”字,两字相互缠绕,如蛇盘兔。蒿翁轻笑,从葫芦中倒出“清营露”,露水中漂浮着青蒿的碎叶与鳖甲的碎屑,如星子落湖。露水洒在“营”“血”二字上,字迹竟逐渐分离,“营”字转为淡青色,“血”字转为深红色,各归其位。

“营血者,如暗夜之军,需明向导引。”蒿翁以手指蘸露,在盏壁画出“透”字,字迹竟化作青鸾展翅,“青蒿禀秋金之气,得露水洗濯,故能透发阴分伏热,此乃‘因势利导’之法。”

贝母姑娘轻摇金铃,发出“羽音”(水音),盏中的紫黑色烟雾竟随着铃声沉入盏底,与“坎水”交融。热毒神见状,从袖中取出一枚“火毒珠”,投入盏中。盏中顿时腾起黑红色火焰,却见青蒿如青竹遇火,非但不焚,反而激发出阵阵清香,将火焰逼成青白色,最终化作一缕青烟,散出“热退阴复”四字。

“火毒珠得相火之气,需以金水之性制之。”芩儿解释道,“通灵根得庚金之味、癸水之性,可引火毒入肺肾,再以青蒿、鳖甲清透滋潜,此乃‘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的循环制化。”

第五折·禾乃登科施妙剂

未时初刻,蒿翁带着众人来到“清营谷”。这里的谷地上种着青蒿与鳖甲形状的奇石,中央有一眼寒潭,潭水来自岷山雪融,水面漂浮着青蒿叶,叶片上的露珠竟呈淡紫色,如紫荆花泪。他摘下七片青蒿叶、五片鳖甲碎片,放入石锅中,加入知母、生地,以潭水煎熬。锅下的火焰竟是蓝色的,如冰晶燃烧,煮出的药液呈琥珀色,表面浮着一层青雾,如薄纱覆水。

王老汉服下药液,片刻后全身冒出透明白汗,汗水落地竟化作细小的青蝶,在阳光下振翅消失。他感到一股清凉之气从后腰(肾俞穴)升起,逐渐蔓延至全身,脖颈的疔疮竟开始结痂,黑血化作青水流出,空气中弥漫着青蒿的清香。书生服下“青蒿鳖甲粥”,三日后午后潮热退去,夜间盗汗渐止,舌面上的裂纹竟开始愈合,如久旱逢甘霖。

李郎中摸着书生的脉,惊叹道:“细数脉转缓,洪大脉转平,此乃‘热退阴复’之象。《温病条辨》言‘青蒿鳖甲汤,用青蒿非专于退热,实能搜邪外出’,今观此景,方知其妙。”

蒿翁取出竹管,收集寒潭边的朝露,露水落入装有青蒿的陶罐,竟发出“滋滋”声,如热铁淬火。“朝露得天地清肃之气,能增强青蒿的透热之力。”他解释道,“此乃‘以清引清’之法,正如以明月引繁星,共照夜路。”

第六折·祈年祭天话医理

申时三刻,村落响起“大暑祈年”的钟磬声。百姓们在竹林中摆设祭坛,坛上供奉着青蒿扎成的“火德星君”,星君手中握着鳖甲制成的“清凉扇”,扇面上用生地汁书写着“清热养阴”四字。蒿翁趁机向众人传授“大暑养生诀”:“大暑时节,宜‘清营透热,养阴防燥’——晨起饮青蒿露,午间用鳖甲贴涌泉,黄昏食知母粥,可保炎夏无虞。”

他指着祭坛上的“火德星君”:“星君需以寒潭水浇身,正如人体营血需以阴液涵养。然浇水非灭其火,正如清热需留三分,以防阴盛阳衰。”

藿娘望着田间补种的女贞子苗,苗叶上的露珠折射出七彩光芒:“女贞子与鳖甲同属咸寒,可作夏日食疗。此乃‘以形补形’,亦合‘肝肾同源’之理,养肝即所以补肾。”

第七折·天地始肃话玄机

酉时初刻,夕阳将青城山染成黛青色,山间的荧光逐渐转为淡绿色,如翡翠散落。蒿翁望着西方天际的火星与木星,此时两星呈“火木相生”之象,却有水星居中调和,形成“木生火,火生土,土生水”的循环。

“大暑者,‘热极生寒’,如炉中烈火,终将成烬。”蒿翁轻抚通灵根,根须上的赤色纹路此刻如退潮的火焰,“营血属阴,需清需养;热毒属阳,需透需潜。今用青蒿、鳖甲清透营热,知母、生地滋养肝肾,正是‘清养并行,潜透同施’,如夏日雷雨,既解暑热,又滋草木。”

芩儿点头附和:“《黄帝内经》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今治营血热毒,非独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