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瓶中微微晃动,每次注射前,他都会用酒精棉球仔细擦拭少女的皮肤,动作轻柔如对待易碎的瓷器;王凤春的诊室里,药罐中传来“咕嘟”声,西洋参片与黄连在沸水中翻滚,蒸汽中隐约有“润”字浮现,那是因为药罐底部刻着赵学敏的“润”字结晶纹路。
四、尿液中的微观和解
第三日清晨,施密特的助手惊慌失措地冲进诊室:“博士,患者呕吐不止,血糖不降反升!”施密特冲进病房,见月如蜷缩在床,面色如纸,枕边的呕吐物中竟带有血丝。他取出便携式血糖仪,屏幕显示血糖值高达300g/dL,不禁握紧拳头:“胰岛素抵抗……”
与此同时,王凤春正用汤匙喂月如饮下第三剂“参连饮”。少女咽下汤汁后,忽然轻声说:“先生,我嘴里有回甘。”王凤春观察她的舌象,见舌苔已从黄燥转为薄白,舌质的绛色稍减,心中一喜。他取来新的尿样,用土法检测——将尿液滴在青石上,蒸发后竟未见明显糖晶残留。
第十日,施密特征得林之洋同意,停用胰岛素,改用王凤春的药方。当他用显微镜观察月如的尿液时,惊见葡萄糖晶体竟与西洋参皂甙结晶相互吸附,形成絮状沉淀,如同无数对微小的阴阳鱼相互缠绕。“这……就像正负电荷相吸!”他惊叹出声。王凤春在旁微笑:“施密特先生,此即‘阴平阳秘’之理。西洋参的凉润之气,能化燥为润,使过亢之‘火’得‘金’气而收敛,恰如您所说的‘分子间作用力’。”
施密特忽然想起在柏林大学的实验室,曾观察到某些化合物通过氢键形成复合物,眼前的景象竟如此相似。他起身向王凤春深深鞠躬:“王先生,是我狭隘了。原来贵国的‘金气’理论,与现代化学竟有相通之处。”王凤春扶起他,指了指窗外的西洋参植株:“君看此参,根须左旋应金,叶片右旋应木,金木相克相生,正如中西医之理,看似对立,实则互补。”
五、枝叶交错的共识
半月之期届满,北京的秋阳洒在太医院的青石板上,富商之女月如身着淡绿襦裙,在婢女搀扶下缓步走出诊室,面上已褪去病容,两颊泛起健康的红晕,宛如春日初绽的桃花。施密特握着最新的检测报告,指尖微微发颤——尿糖转阴,血糖值稳定在正常范围,这个结果不仅是对患者的救赎,更是对中西医擂台的终极评判。
“王先生,我不得不承认,”施密特摘下金丝眼镜,用手帕仔细擦拭,“贵国草药的疗效,远超我的预期。”他的蓝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显微镜下,西洋参皂甙与葡萄糖的结合形态,让我想起柏林大学实验室里的分子键合实验。原来自然界早有答案,我们只是迟到的解读者。”
王凤春捋着山羊胡微笑,从袖中取出晒干的西洋参切片,对着阳光展示其半透明的断面:“施密特先生看这菊花心,逆时针纹路如漩涡聚水,正是‘金气敛火’的具象。贵国的化学能解析其成分,却不能尽述其性;中医能把握其性,却需借重贵国的器物观微。二者合璧,方得全貌。”
太极殿前的西洋参植株在秋风中轻轻摇曳,不知何时生出的新枝已缠绕上施密特的显微镜金属支架,叶片上的露珠折射出七彩光谱,宛如微型彩虹。另一侧,叶片拂过《黄帝内经》竹简,叶脉的走向竟与竹简上“金生水”“肺主肃降”等字迹严丝合缝,仿佛天然的批注。施密特忽然指着露珠惊呼:“王先生,快看!露珠在叶片上凝结成六边形,与皂甙晶体的结构一致!”王凤春点头:“此乃‘天人相应’之理,大至宇宙,小至分子,皆循此道。”
两人相视而笑,施密特镜片上倒映的王凤春身影,与王凤春瞳孔中显微镜下的皂甙结晶,在虚空中重叠,形成一幅奇妙的画面——中式长袍与西式西装的轮廓交织,传统药罐与现代仪器的光影相融,恰似西洋参的根须,既深扎东方沃土,又沐浴西洋阳光。
六、太医院的新章
改制后的太医院焕然一新,“中西汇通科”的铜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左侧“望闻问切”的阴刻字与右侧“理化检测”的阳刻字相互映衬,宛如阴阳鱼的两极。施密特的课堂总是座无虚席,他站在讲台上,用镊子夹着西洋参切片,对着投影仪讲解:“这是皂甙Rb1,其分子结构中的羟基基团,能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台下学生边记笔记,边看着幕布上旋转的三维模型。
王凤春的《本草通玄》课则设在太医院后圃,他手持竹杖,指着西洋参植株:“观其五叶,应五行;看其芦头,知年限。采药需在中秋后,得金气最浓时,此乃‘因时制宜’。”学生们弯腰观察参根,见左旋纹路与显微镜下的晶体排列方向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