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回 白露鸿雁来·寒侵肺卫觅暖方(2 / 4)

,调和诸药)二两。“麻黄与桂枝相须为用,发汗解表,驱散在表之寒邪;杏仁降肺气,止咳平喘;生决明子既能辅助发散寒邪,又能防止麻黄、桂枝过于辛散伤正;炙甘草调和诸药,共奏辛温解表、宣肺散寒之功。”

煎药采用“暖阳融雪火”。灶下先以干燥的枣木生火,枣木燃烧时火焰呈橙红色,温暖明亮,象征着阳气;药罐选用古朴的紫铜罐,传热均匀,能更好地激发药力。将药材放入罐中,加入清晨采集的无根水(即露水),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两个时辰。煎药过程中,需不时揭开罐盖,让药气散发,如同冬日里的阳光穿透云层,驱散阴霾。药成之时,汤汁呈琥珀色,散发着浓郁的辛香,热气腾腾,仿佛带着温暖的力量。

张小虎服下首剂药后,身上微微出汗,恶寒之感稍有减轻;三剂过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咳嗽也不再那么剧烈;七剂服完,喉间痰鸣消失,呼吸平稳,面色红润,又恢复了往日的活泼。当最后一剂药饮下,他竟能在院子里奔跑嬉戏,张铁汉夫妇喜极而泣,紧紧握住决明子的手,久久不愿松开。此时,谷中吹来一阵微风,虽然仍带着寒意,但不再刺骨,树上的霜花也开始慢慢融化,仿佛预示着寒邪正在消退。

四、七情散寒温肺络

针对恶寒发热、浑身酸痛的患者,决明子实施“七情散寒疗法”,从情志、感官等多个方面温暖患者身心。

视觉散寒:暖阳雪山图:在病房墙壁绘制大型《暖阳雪山图》,画面中,一轮巨大的红日高悬天际,散发出耀眼的光芒,照耀着远处的雪山。雪山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金黄色,不再冰冷。颜料选用决明子汁混合朱砂、赭石等暖色矿物,使整幅画充满温暖的气息。患者凝视画作时,仿佛能感受到阳光的照耀,寒意顿消。一位患病多日的老者,盯着画作看了一会儿,竟不自觉地解开了厚重的棉衣,感叹道:“这画里的太阳,比我家的火炕还暖和!”

嗅觉散寒:香艾暖身囊:为鼻塞流涕的妇人特制“香艾暖身囊”,囊内装入艾叶、苍术、白芷、丁香、肉桂等香料。这些香料经过晒干、研磨等工序后,用棉布缝制而成。妇人每日将香囊佩戴在胸前,不时轻嗅。辛香温热的气味通过鼻腔进入体内,刺激鼻窍,畅通呼吸。李娘子自从佩戴香囊后,鼻塞明显减轻,还笑着说:“这香囊闻着就暖和,鼻子也通气了,连心情都变好了!”

情志散寒:温情团圆戏:对于咳嗽气喘的老者,决明子安排其家人在病房中举办小型团圆宴。儿女们围坐在老人身边,讲述着生活中的趣事,为老人夹菜、喂饭,场面温馨感人。“喜则气和志达”,通过亲情的温暖,老者们的情绪得到极大的安抚,呼吸也变得顺畅起来。赵大爷在家人的陪伴下,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咳嗽次数明显减少,还能与家人一起谈笑风生。

听觉散寒:钟鼓暖阳曲:针对啼哭不止的小儿,决明子让人演奏以编钟、鼓等乐器为主的乐曲。编钟的声音悠扬醇厚,鼓点沉稳有力,如同一阵阵温暖的春风。同时,在演奏乐曲时,将艾草放置在房间角落燃烧,烟雾袅袅,香气四溢。小儿们听着乐声,嗅着艾香,渐渐停止啼哭,在温暖的氛围中安然入睡。

五、性味归经炼温丹

为了彻底治愈“寒侵肺卫”之症,决明子决定炼制“温肺散寒丹”,此丹药凝聚着天地间的温热之气,制作过程极为严谨。

精选生决明子(微温,归肝、肾、大肠经)十斤,于白露前七日,在清晨太阳初升之时,采摘成熟饱满的种子。将其放置在南方丙位的红土台上,用初升的阳光暴晒七日七夜,每日午时(11-13点)阳气最盛时,以桃木勺轻轻翻动,直至种子表面呈现出淡淡的金黄色,内部蕴含着温热的力量。

选取干姜(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细辛(辛温,归心、肺、肾经)各五斤,干姜需挑选表皮光滑、质地坚实者,细辛则取根茎粗壮、香气浓郁的。用山泉水洗净后,与决明子一同放入陶制蒸笼,以艾叶为垫,蒸九次,晒九次。每次蒸时,在蒸笼顶部悬挂天然琥珀,借琥珀的温热之气,增强药物的散寒之效。蒸晒完毕,药物散发出浓郁的辛香,仿佛蕴含着无尽的温暖。

加入肉桂(辛甘热,归肾、脾、心、肝经)、附子(辛甘大热,归心、肾、脾经)各三两,将它们研磨成极细的粉末,如同金色的烟雾。再取上等的蜂蜜、姜汁各适量,与药粉一同倒入铜锅,文火慢熬。熬制过程中,需不断搅拌,如凤凰浴火,直至药汁浓稠如蜜,滴入水中成珠不散。

将熬好的药汁倒入特制的模具中,制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外裹一层用